APP下载

微刺激与短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中卵子质量的比较

2012-01-13周洁春邱秀芳孟绿荷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卵子比率卵泡

周洁春,邱秀芳,孟绿荷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生殖医学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

微刺激与短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中卵子质量的比较

周洁春,邱秀芳,孟绿荷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生殖医学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

目的:探讨微刺激与短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治疗过程中卵子质量的差异。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中心就诊,曾先后试行短方案和微刺激方案IVF治疗的134例患者,共计268个IVF周期。以短方案周期为S组,微刺激周期为M组;按短方案周期的获卵数将S组分为S1、S2、S3组(获卵数分别为≤3、4~6、≥7个),三组患者曾采用的微刺激周期分别为M1、M2、M3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比较两种治疗方案获卵数及优胚数的差异。结果:①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受精数、卵裂数及优胚数的比较,M组低于S组,其中 M1均与S1相近,M2<S2组(P<0.01或0.05,除外D2优胚数),M3均小于S3(P<0.01或0.05)。②D2优胚率及D2优胚占获卵数的比率,M组总体高于S组,其中M1与S1相近,M2>S2组(P<0.05),M3>S3(P>0.05)。③D2日优胚数占获卵数的比率,S1>S3>S2(P<0.01),M1>M3>M2(P>0.05)。结论:短方案获卵数≤3者行微刺激治疗,获卵数和优胚数无明显差异。微刺激周期优质卵子比率较高可能因为获卵数较少。不论是微刺激方案还是短方案,优胚数占获卵数的比率以及优胚率并不总是体现卵子质量的高低,卵巢反应极差时优胚率反而可能上升。

受精,体外;微刺激方案;短方案;卵子质量

不孕症的病因多样,符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适应证的病例在临床表现、既往病史、生化、影像学检查等各方面存在复杂的差异,一般的临床对照研究难以均衡研究对象的入选条件,可能是导致结论存在诸多差异的原因之一。短方案和微刺激方案可以应用于所有需要IVF治疗的人群,尤其适用于反复治疗失败和卵巢反应性差的患者。因此,采用这两种治疗方案人群尤为复杂。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并采用分层对比,从一定范围内均衡了这些差异,探讨短方案与微刺激方案卵子质量的差别,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因为属于自身前后对照,前一周期往往是治疗失败周期,后一周期则有一定的妊娠率,而临床治疗选择具有一定的偏倚,先行短方案治疗的周期多于先行微刺激治疗的周期,导致纳入对象中,两种方案临床妊娠率的比较存在诸多不便,因此本研究仅利用一些常用实验室指标来进行卵子质量的评估。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中心就诊,曾先后试行短方案和微刺激方案IVF治疗的134例患者,选择其相邻的有取卵周期(获卵数可以为0),前后治疗受精方式相同,治疗时间相隔1~18个月,共计268个IVF周期。以短方案周期为S组,微刺激周期为M组;按短方案周期的获卵数将S组分为S1、S2、S3三组(分别为59例、44例和30例,获卵数分别为≤3、4~6、≥7个),这三组患者采用的微刺激周期分别为M1、M2、M3组。

1.2 方法

1.2.1 基础激素水平测定及窦卵泡数计数:所有患者均于进入IVF治疗周期前3个月内,于月经周期第2~5日晨抽取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试剂盒及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ACESS均由美国海尔斯公司提供。在IVF治疗周期第1~3日经阴道超声检查,计数基础窦卵泡数。

1.2.2 超促排卵及监测:短方案患者于月经来潮后2~3 d开始每日注射曲普瑞林(Triptorelin,达菲林或达必佳)0.1 mg或0.05 mg,于当日或次日开始注射重组促卵泡素(rFSH,果纳芬或普丽康)或尿促卵泡素(uFSH,丽申宝)每天150~225 IU,根据卵泡发育调整用药剂量或加用尿促性素(HMG)。当至少有1个卵泡直径≥18 mm,或2个卵泡直径≥17 mm,或3个直径≥16 mm时,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r-hCG,瑞士Serono公司)3000~10000 IU。

微刺激方案采用克罗米芬(CC)或来曲唑片,月经周期第3~5天开始,每日1~2片,连用5~10 d,联合使用促性腺激素(Gn:rFSH、uFSH或HMG)或必要时加用Gn促进卵泡生长;或者于月经周期第3~5天开始直接采用Gn促排卵。Gn起始量为每日37.5~150 IU,种类及用法同短方案治疗。当主导卵泡直径大于12~14 mm时适时加用西曲瑞克(思则凯),每日0.25 mg。注射hCG的方法如前。这些方案中,来曲唑联合Gn治疗65例,单用Gn 46例,单用来曲唑6例,CC联合Gn治疗9例,单用CC 9例。

1.2.3 IVF-ET过程:取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子及胚胎质量评估均按本中心先前报道的工作常规进行。记取每例患者的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卵裂数及D2优胚数,优胚的判断方法参考本中心以往的文献记录[1]。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统计结果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两种治疗方案在多数组别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约3~4个月,与临床治疗时,微刺激方案多使用于短方案失败后有关。M1组的基础窦卵泡数显著小于S1组(P<0.01),这种周期间的差异可能是不同机器和测量员所致(平均差别仅1个左右),临床上依据这些结果进行了方案调整,致使两组结果产生差异;同理,M2组基础FSH也略高于S2组(P<0.05)。见表1。

2.2 两种治疗方案获卵数、成熟卵子数(率)、受精数(率)、卵裂数(率)、优胚数(率)的比较2.2.1M组及M3组的平均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受精数、卵裂数及D2优胚数均显著低于S组及S3组(P<0.01或0.05),M2组除外优胚数,其余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S2组(P<0.01或0.05),S1组与M1组的上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种治疗方案平均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受精数、卵裂数及优胚数的比较

2.2.2 M组、M2组、M3组D2优胚率及D2优胚占获卵数的比率,均高于相应的S组、S2组、S3组,其中M组和M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M1组与S1组相比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成熟卵子率、受精率、卵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D2优胚占获卵数的比率为总D2优胚数/总获卵数。

表3 两种治疗方案成熟卵子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的比较

2.2.3 优胚数占获卵数的比率与卵巢反应性的关系:D2日优胚数占获卵数的比率为S1>S3>S2(P<0.01),M1>M3>M2(P>0.05),见图1。

图1 各组优胚数占获卵数的比率

3 讨论

虽然目前没有研究表明,微刺激方案可以取得比常规促排卵方案更高的IVF成功率,但微刺激方案在没有明显降低IVF成功率的前提下,减少了Gn用量和IVF成本,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2],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关于其各方面的评价,从基础到临床,也逐渐展开。本研究以自身对照的方式比较微刺激方案及短方案治疗的差别,了解卵子质量与两种方案及卵巢反应性之间的关系。

3.1 两种治疗方案间获卵数与卵子质量的关系首先,我们比较了两种方案平均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受精数、卵裂数及优胚数的差别,M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S组(P<0.01或0.05)。因为采取微刺激IVF治疗的人群比较复杂,我们以S组的平均获卵数作为评价患者卵巢反应性的指标,将患者分为1~3组(短方案周期获卵数分别为≤3、4~6、≥7个)。

经过自身对照,我们的数据提示,M1组与S1组的上述比较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卵巢反应性的增加,M2组平均D2优胚数与S2组无差别,其余指标均显著低于短方案组(P<0.01或0.05);M3组的上述指标则均显著低于S3组(P<0.01或0.05),其中两组平均D2优胚数分别为1.20±1.18和3.27±3.00(P<0.01)。

多数研究提示卵巢功能低下的患者,使用微刺激方案与短方案治疗从获卵数到优胚数均无明显差别,临床妊娠率相当。另一些研究提示,微刺激方案与常规的长方案治疗相比,可望获得类似的临床妊娠率[3]。本研究结果提示不同反应性的患者,微刺激周期和短方案周期的治疗结局可能存在差别,如果短方案获卵数≤3,改行微刺激治疗可获得类似的优胚数。由于超促排卵花费较大,且可能影响低反应患者的卵巢功能,此时可考虑在下一周期改行微刺激治疗。

此外,一些研究提示,较多的获卵数可能导致优胚比例下降。曾经有文献证实微刺激周期卵子质量高于超促排卵周期。1999年即有研究认为,较多卵泡成熟可能降低高质量卵泡的比率[4]。也有人经过临床对比,推测微刺激可能改善卵子质量[2]。2007年有文献提示,微刺激周期较超促排卵周期非整倍体的比率明显降低,认为这可能与常规的超促排卵方案追求最大限度的卵子数有关[5]。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当卵巢反应性极差时,短方案与微刺激周期获卵数是相同的(S1 vs M1),优胚率也是一致的,分别为74.36%和67.47%(P>0.05);随着卵巢反应性的升高,两种方案的获卵数逐渐产生差别,当其获卵数显著高于微刺激治疗时,则与后者的优胚率产生了明显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总体看来短方案组优胚率较低,可能并非微刺激方案本身改善了卵子的质量,而是因为短方案成熟卵泡数较多,降低了高质量卵泡的比率,从而使劣质卵子的比率上升。

3.2 优胚占卵子数的比率与卵巢反应性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提示,卵子数并不是影响优胚比例的唯一因素。目前公认卵巢功能差的患者,卵子质量差,优胚率也随之较低,这在本研究中也有所体现。本研究结果提示,D2优胚占获卵数比率最低的组,不是反应性最差的1组,也不是获卵数最多的3组,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2组,即M2组和S2组(见图1)。笔者认为,该组患者(短方案获卵数4~6个的低反应患者)因卵巢功能的改变,虽然非优势卵泡还能对外源性促排卵药物有一定的反应,可以募集和选择一定数量的成熟卵泡,但其中多数卵子质量已经下降,导致获卵数较多,优质卵子较少,优胚比率因而下降;当卵巢反应性进一步下降,多数非优质卵泡已经对促排卵药失去反应,仅剩余一两个优质卵泡发育,此时D2优胚占获卵数的比率反而会上升,甚至高于卵巢功能正常者的平均水平(见图1)。获卵数过少常导致较差的临床结局,因此由其引起的优胚率升高,显然不能反映卵子本身的质量。

本研究通过自身对比,初步探讨了微刺激方案与短方案在治疗不同卵巢反应性的患者时,其治疗结果的差别,并针对这些差别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设想。但是目前的微刺激方案是多样的,并非都适用于每个患者群体,本研究没有探讨这些微刺激方案之间的差别,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短方案进行了比较粗略的对比。未来还有大量研究需要去反复论证,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个体化治疗。此外,如前所述,本研究因为设计的限制,未进行临床妊娠率的对比,以后可以尝试继续改进设计方法以便进一步探讨。

[1] 林金菊, 叶碧绿, 周颖, 等.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不孕症临床分析[J].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9, 29(4):267-269.

[2] Verberg MF, Macklon NS, Nargund G, et al. Mild ovarian stimulation for IVF[J]. Hum Reprod Update, 2009, 15(1):13-29.

[3] Bosch E, Ezcurra D. Individualised controlled ovarian stimulation(iCOS):maximising success rates for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patients[J]. Reprod Biol Endocrinol,2011, 9(1):82.

[4] 刘嘉茵, 杨乃明, 冒韵东, 等. 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促超排卵降调节方案的比较[J]. 江苏医药, 2000, 26(5):338-340.

[5] Baart EB, Martini E, Eijkemans MJ, et al. Milder ovarian stimulation for in-vitro fertilization reduces aneuploidy in the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Hum Reprod, 2007, 22(4):980-988.

R711

B

1000-2138(2012)06-0574-04

2011-11-08

周洁春(1971-),女,陕西渭南人,住院医师,医学硕士。

丁敏娇)

·临床经验·

猜你喜欢

卵子比率卵泡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促排卵会加速 卵巢衰老吗?
小鼠窦前卵泡二维体外培养法的优化研究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徐静蕾 冷冻卵子
卵子不是你想冻就能冻
卵泡的生长发育及其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韩单身女性流行冷冻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