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和不伴眩晕突聋患者疗效比较

2012-01-11徐潜生汪萍程宇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突聋纯音听阈

徐潜生 汪萍 程宇峰

1 黄山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黄山 245000)

突发性聋是一种起病迅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每年发病有递增趋势,且有部分患者并发眩晕,成为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常见病,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1,2]。本文旨在比较不伴眩晕和伴眩晕突聋患者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008~2010年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并随诊1年的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标准的突聋病例96例,均为单耳患病,其中,不伴眩晕突聋患者43例,年龄12~68,平均37.69±16.84岁,男26例,女17例;以0.5~4 kHz频率平均气导听阈为中度听力损失20例,中重度听力损失18例,极重度听力损失5例;全频听力损失18例,低频听力损失12例,高频听力损失13例。伴眩晕突聋患者53例,年龄15~66岁,平均38.83±16.84岁,男30例,女23例;中度听力损失40例,中重度听力损失12例,极重度听力损失1例;全频听力损失28例,低频听力损失13例,高频听力损失12例。两组治疗前平均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能量合剂及银杏叶提取物静脉滴注,1次/天,共用10天,甲钴胺注射液0.5 mg,地塞米松15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1次/天,连用3天若有效再用2天后停用激素;巴曲酶5 B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隔日一次,用3次。治疗10天疗程结束后复查纯音听阈。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聋疗效评定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人数为治愈+显效+有效例数。

1.4 随访 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高频听力和低频听力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突聋患者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比较 两组治疗后纯音听阈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不伴眩晕突聋组听阈降低较伴眩晕组明显(P<0.05),但两组治疗后听阈降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伴眩晕突聋组总有效率为66.04%,不伴眩晕突聋组总有效率为5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但不伴眩晕突聋组的痊愈及显效率明显高于伴眩晕组(P>0.05)。

2.3 随访结果 随访一年,不伴眩晕突聋和伴眩晕突聋组患者听力都有所好转,两组总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频听力损失与低频听力损失患者的总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频听力损失与高频听力损失患者总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听力损失与高频听力损失患者总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及治疗后听阈降低值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伴眩晕突聋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突聋发病原因不明,由于多数患者发病前都有病毒感染病史,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3,4],发病机制为病毒感染影响内耳循环,导致耳内血管痉挛、迷路水肿、缺氧,从而出现听力突然丧失或是急剧下降。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内耳微循环障碍或者代谢异常等导致的,因此没有定论。

伴或不伴眩晕突聋的治疗相同,通常是卧床休息,应用改善内耳微循环、营养神经治疗,慢性期可以适当配合高压氧治疗、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等[5]。本组病例中伴眩晕突聋组治疗前平均纯音听阈值为58.43±19.31 dB HL,治疗后为40.12±22.21 dB HL;不伴眩晕突聋组治疗前平均纯音听阈为58.64±20.81 dB HL,治疗后为36.03±20.85 dB HL,可见,两组患者通过营养神经药物、促进循环药物、激素疗法等,治疗效果明显,听阈降低值差异不大。以两组的有效率看伴眩晕突聋组无治愈病例,显效8例(15.09%),有效27例(50.94%),无效18例(33.96%),总有效率为66.04%;不伴突聋组治愈5例(11.63%),显效11例(25.58%),有效8例(18.60%),无效19例(44.19%),总有效率为55.81%,可见,虽然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伴眩晕组的痊愈及显效率明显高于伴眩晕组。

从随访结果看,不伴眩晕突聋组和伴眩晕突聋组患者听力都有所好转,两组总好转率差异虽然不明显,但全频听力损失与高频听力损失患者之间、低频听力损失与高频听力损失患者之间,总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无论是伴眩晕突聋还是不伴眩晕突聋患者,在相同治疗条件下,低频听力损失患者治疗效果要优于高频听力损失患者,高频听力损失患者效果优于全频听力损失患者。

1 张薇. 川芎嗪丹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观察[J]. 海峡药学, 2011, 23:171.

2 宋洪富, 杨长春, 于鲲, 等. 突发性耳聋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β G252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1 979.

3 张琳. 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观察及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2 038.

4 汪际云, 李永明. 小剂量rtPA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J]. 中国医师杂志, 2004, 6: 552.

5 孔令昭. 自拟聪耳汤治疗难治性突聋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879.

猜你喜欢

突聋纯音听阈
“突聋”的年轻人多了
突聋 三周内请务必就诊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短声听性脑干反应结合单频刺激听性稳态反应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力评估中的应用*
健听青年短纯音ABR测试结果分析
听觉的声学现象和原理(3)
短纯音及切迹噪声掩蔽的短纯音ABR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成年人纯音听阈的评估△
突发性耳聋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不同年龄段突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