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L-90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以某理工科大学为例
2012-01-10马蓉刘晓军叶信宇
马蓉,刘晓军,叶信宇
(江西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基于SCL-90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以某理工科大学为例
马蓉,刘晓军,叶信宇
(江西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某理工科院校2011级3849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以便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临床心理干预。结果显示,因子分超过3分的人数为371人,占新生总人数的9.65%,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抑郁,分别从10类症状、学院、不同群体、历年数据及关于自杀关键项目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理工科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大学新生;SCL-90;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各级普通高校,特别是以实践操作和科学技术应用为办学理念的理工科院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评估和测查,能够及时了解新生入学阶段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档案,更能够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实证性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普查对象为该校2011级新生3849人,为获得影响理工科新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信息,联系问题突出因子的表现设计相关题目,同时对这3849名学生进行了个人、家庭、专业、不同群体、自杀等关键项目状况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843份,为新生总人数的99.84%。
(二)研究方法
本测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已成为我国心理测量中普遍使用的工具,被众多高校大学生心理评估和测查研究者广泛运用[1-5]。此量表共有90道题(即九十项症状清单),9个反应心理问题的突出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睡眠等问题,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5级评分制(1=没有,2=轻度,3=中度,4=比较严重,5=严重),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以因子分≥3或总分≥200分作为检出标准认为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
(三)研究过程
2011年11月初,利用两天时间对该校3849名新生集中测试,为保证测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在测试前对所有新生进行了测试指导,强调测试的重要意义及测试结果的保密性。
(四)统计分析工具
使用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13.0版本对所有有效问卷进行录入和处理,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二、测试结果分析
(一)SCL-90总测试结果
该理工科院校整体测试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总分超过200分的人数为260人,占新生总人数的6.77%;任一单项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人数为371人,占新生总人数的9.65%。说明该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有或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只是一小部分。
(二)突出因子检测
为了解新生中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根据测试结果,将9个因子中表现异常的(因子分等于或大于3)检测情况按人数多少排序如下(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各因子出现中度以上问题的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敌对、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睡眠及饮食情况)和躯体化。
表1 11级新生SCL-90突出因子测试情况(因子分≥3分)
(三)近几年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我们把11级的测试结果与09、10级结果进行比较,从近三年新生心理测试结果来看,发现该校11级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呈下降趋势(较去年下降了0.89%)(见表2)。
表2 近3年新生检出率结果分析
(四)不同学院学生SCL-90检出率分析
可能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各学院分布不均衡,SCL-90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文法学院(11.85%)、资环学院(8.28%)、理学院(8.06%),见表3。
表3 各学院学生检出率情况
(五)不同群体学生测试结果分析
该理工院校11级新生中男生人数接近女生人数3倍(参与心理测试的男生人数有2901人,女生人数942人)。新生中62.19%的学生来自农村(6.17%来自边远农村,56.02%来自农村),单亡(5.65%)、双亡(16.67%)、离异(8.96%)家庭出身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见表4)。
表4 不同群体学生的测试结果分析
(六)新生SCL-90关键项目调查统计分析
为掌握学生对待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我们对相关生命和死亡的关键项目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想到死亡事情的同学超过五分之一(见表5),该问题不容忽视。
表5 SCL-90关键项目统计分析(N=3843)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与09级(12.50%)、10级(10.54%)相比,11级(9.65%)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较09级、10级有所降低。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比以前更能够接受心理咨询及心理普查;新生心理普查更加规范化;还可能由于近几年各类中小学校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使得11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了解明显多于09级、10级,还有可能是今年普查略迟于往年,大部分学生都会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基本自愈。
2.调查结果显示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为强迫症状(230人,5.98%)、人际关系敏感(157人,4.09%)、偏执(70人,1.82%)、抑郁(67人,1.74%),这与既往的结果相似[6]。
3.女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比男生略高(男生、女生分别占各自总人数的6.76%、6.79%),这可能跟女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点有很大的关系[7]。
4.该校11级新生中62.19%来自农村,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农村(边远农村)的学生占67.31%。可能是因为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在适应能力方面较差,另外农村学生上大学后相对于城市学生在环境的改变上也有很大差距,因为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也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关注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文法学院(11.85%)、资环学院(8.28%)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高于其他学院。原因可能是文法学院、资环学院来自农村的同学占了很大比例。
5.对报考学校的满意度明显影响心理问题的比率,表示非常满意的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是2.90%,而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学生则分别是9.43%和20.45%,对报考学校的满意度同时也反映了该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比较容易能够接受和适应环境。
6.父母双亡(16.67%)、单亡(5.65%)、离异家庭(8.96%)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较高;有重大疾病史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14.29%)高于无重大疾病史的学生(6.70%)。这些特殊家庭及特殊情况的学生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也较高,对这部分学生我们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7.感到前途没有希望的学生人数为427(占11.11%),想到死亡的事的学生人数为789(占20.53%),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的学生人数为479(占12.46%),想结束自己生命的学生有42人(占1.09%)。这跟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时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让一部分大学生很容易变得消极、悲观。目前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大学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极为重要。
四、高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高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要转变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仅仅是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
首先,在把心理健康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还要正确引导高校新生必修或选修心理健康课程[8],教师要系统讲述新生较易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冲突,传授消除心理困扰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多种可操作性方法,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针对全校大学生,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开设系列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及专题报告和征订心理刊物等。高校还应积极开展适合新生特点的课余活动,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使学生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此外,还要加强心理健康的课题研究,调查新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探寻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提供依据,使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性、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立体化、网络化、一体化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模式的立体化:打造“教育教学、心理咨询、学生社团、知识宣传、专题讲座”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模式[9]。其次,构建五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第一级是高校党政机构分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定和宏观指导;第二级是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老师;第三级是心理辅导员老师;第四级是学生心理社团及班级心理委员;第五级是宿舍心理信息员。这一模式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宿舍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反馈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专职老师处。最后,构建“知识宣传→心理普查→心理教育→心理干预→心理跟踪”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校报、橱窗等,广泛宣传,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实行点面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方式,进行多渠道的咨询与干预,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心理咨询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个性化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心理咨询工作师资的匮乏导致中小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偏差,高校应多管齐下,对心理咨询的本质和意义广泛宣传,使心理咨询成为新生遭遇心理困扰时主要的求助途径。对心理咨询机构的介绍,既要渗透在入学教育和新生手册中,还可以专门印发各种宣传单、海报等扩大心理咨询的影响力。其次,还要充分利用朋辈咨询员特殊角色的作用,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在广度上具有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专职咨询师负责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干预。朋辈咨询员经过基本咨询技能的培训负责简单的一般性的心理咨询[10]。由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传统偏见以及学生自我心理的封闭性,绝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向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隐蔽、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便于学生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问题向老师求助[11]。如,运用E-mail、QQ、BBS、师生心灵互动、微信、微博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提供心理测试等。网络渠道弥补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个性化服务特色。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较多,高校应当按照系统化、科学化要求,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对大学新生心理特点的针对性指导措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1]仲稳山,等.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6):251-256.
[2]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68-70.
[3]王建中.UPI与SCL-90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17.
[4]黄艳苹,李玲.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5):366-367.
[5]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52.
[6]王安辉,等.某军校医学硕士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特征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7(2):44-45.
[7]钱琴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测试与培养[J].心理科学,2004(2):990-992.
[8]邵昌玉.谈“大学生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6):91-93.
[9]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1):179-181.
[10]滕鲜红.高校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案[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8(4):79-80.
[11]万雅静,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8(5):43-45.
G444
A
2012-04-07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09YB438);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XL1009)
马蓉(1980-),女,讲师,主要从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E-mail:rmsandy627@163.com.
2095-3046(2012)04-0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