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及培育模式
2012-01-08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0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0
王 娜,王 琰(.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0;.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0)
一、引 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与共生已成为当下最为引人注目的产业发展趋势。一方面,在制造业领域,红海化的市场竞争和经济环境的跌宕使得很多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企业时刻面临着成本竞争及价值链运作等产业内生及外在压力,仅仅依靠成本领先所带来的价格优势已不足以给生产商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使得诸多厂商必须探索新的路径与方法来凸显其竞争优势,以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服务业在当下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据统计,欧盟工业总产值中,约有72%来自于服务业,而工业的贡献率仅占20.1% (Eurostat, 2009)。因此,以制造业为核心,通过对产业链中服务机能的扩展而为制造业注入新的强心剂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实践中,在诸多发达国家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泾渭已经不再明显,有型产品的生产和无形服务供给的活动边界越来越模糊。在制造业领域,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在提供有型产品的同时也提供相应的服务。服务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讲越来越重要,因为服务产品的提供通常贯穿于有型产品的交付、消费与使用过程的始终。制造业服务化俨然已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
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2.9%,第二产业为52.5%;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方面,第三产业的拉动百分比为3.9%,第二产业为4.8%。显而易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以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仍未形成。而作为制造业大国,如何未雨绸缪、顺应国际制造业服务化之潮流已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二、制造业服务化及制造业服务化的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system)
在学术界,已有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现象及其重要性。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现象是在1988年被首次讨论,Vansermerwen 和Rada(1988)指出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在生产有型产品的同时通过提供额外的服务而创造附加值的过程,这种过程被视为是由更为复杂的顾客需求所驱动的,并是一种对抗外部激烈竞争的需要。结果,制造企业成为了服务提供者(Lay et al.,2009),使得它们不得不变换战略并发展一种新的商业概念。服务提供的典型例子诸如:安装和培训、售后服务(包括产品维修和维护,顾客支持和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等)以及金融和保险服务等。尽管制造业服务化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现象,但毋庸置疑的是,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确实会给传统制造企业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回报和竞争能力。
从宏观层面上看,制造业服务化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投入和产出活动中的比重日益增加的一种经济趋势。从企业经营的微观视角看,“服务化制造模式”(孙林岩等,2008),是指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包括研发设计、制造装配、销售、物流、运行维护、回收等)通过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实现资源整合,达到提高效率和创新的制造模式,这是与传统制造模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将服务业嵌入核心产品的生产会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并使制造企业保持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这种与传统制造模式相对应的模式可以由图1所解释的产品——服务系统来体现。
注:①嵌入顾客价值链;②制造企业价值链及持续延伸.
图1产品——服务的扩展模型
图1所解释的产品——服务的扩展模型显示了制造企业和顾客价值链的整合关系,制造企业成为顾客需求的产品制造过程一部分,而顾客也越来越依赖制造企业。该图表明了制造企业和顾客价值链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始点来自于核心产品,每一个层次都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向表格层次的外部移动意味着与核心有型产品的联系越来越少,而与顾客价值链的垂直联系越来越紧密。产品最优附加值的产生使得企业和顾客双方都受益,当然,依据此模型,制造企业不仅仅只停留在生产运作的微观层面,要达到制造企业与顾客的双赢需要对制造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从战略的角度,在整个有型产品的生命周期要制定和执行创新型的战略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三、我国服务业发展及制造业服务化程度的现状
1.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
最新的资料显示,从2000~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8 71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71 005亿元(图2)。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看,2000年为32.13%,2004年为40.38%,而2010年为42.97%(图3)。虽然从服务业的产业增加值上看,我国服务业的产出总量有很大提高,但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看,增长一直比较缓慢。而相关国际比较数据同时表明,我国服务业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与中国同样处于转型时期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巴西,甚至也低于发展水平稍落后于中国的印度。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核算制度.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核算制度.
2.服务投入比率分析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包括实物投入和服务投入,服务投入即为生产性服务的投入。服务投入比率即服务业投入到具体制造业部门的比率,可以表现出国民经济各服务部门投入到制造业部门的基本特征,表示制造业服务化的程度。目前,能够衡量某一行业中间投入的可行方法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法。服务投入比率可以用服务投入系数来表示,极为aij(i,j=1,2,…,n), 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
利用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将我国服务业各部门共计16个行业(第27~42),制造业各部门共计17个行业(第6~22),这些行业投入到各制造业部门的比率见表1。
表1 国民经济各制造部门服务投入比率
注:1.交通运输及仓储业;2.邮政业;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批发和零售业;5.住宿和餐饮业;6.金融业;7.房地产业;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9.研究与试验发展业;10.综合技术服务业;1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3.教育;1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最新的研究表明,服务业投入率最高的为第三产业,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服务投入率最低。而将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独立出来,研究各服务业部门对各制造业的投入程度,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相对于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庞大需求来看,我国制造业的服务投入比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低。从各服务部门投入到各生产部门的比率上看,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所占的比率相对较高,多数制造业部门在这几个领域的投入比率均超过1%,表明各制造行业的企业在这几个领域中实现了较高的服务化程度。而相应的,在公共管理、教育、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所占的比重较低,多数制造部门在这几个领域的投入比率均不足0.1%,投入比率较低。
3.部分制造业部门正经历转型
生产密集度衡量的是一国某制造行业在全球该制造行业价值增值额中所占的份额,因此份额越高说明对该行业贡献越大。从全球行业的横向对比,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对我国一些制造行业的生产密度的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食品、服务和电器设备的生产密度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钢铁制造和纺织业的生产密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食品、纺织和服装产业所用到的技术和服务要素总体来说较少。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纺织业的生产密度一直呈下降趋势,但仍维持在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上,食品行业缓慢增长,服装行业则呈急剧上升的态势,而钢铁制造和电器设备两个行业的生产密度增长更加迅速,这表明我国的钢铁制造和电器设备行业正经历产品由低到高的升级过程,对全球范围内该行业的贡献呈越来越大的趋势。2011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产出与2010年同期的增长比率显示(如图4所示),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制造业的增长比率都是处于第一位,而这种明显的增长主要归因于我国制造业开始经历转型,由产出低附加值的产品转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这种转型更加需要第三产业的支撑才能扩大并持续下去。
资料来源:UNIDO 2011.
四、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建议
我国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低级阶段,国民经济的服务投入率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目前制造业的有些部门正处于向服务化的转型阶段,但多数部门仍处于传统的有型产品投入阶段,因此制造业服务化的推进成为我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创造的重要途径。
1.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的发展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阶段,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工业服务。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70%左右,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也接近70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的比重也应该持续上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价值创造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应从生产性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来推动其发展,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特点,积极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提供有效的治理机制,促进产业融合,达到制造业与服务业双方协同发展的局面。
2.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及服务化转型
制造业服务化所倡导的是企业最终向顾客提供的不仅是有形的产品,而且可以是产品加服务或者单纯的服务,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制造企业要从传统的制造模式中解脱出来,致力于从满足顾客需求出发,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推动经营模式的创新,从而以更加多元化及差异化的产出满足顾客的需求。在企业内部要积极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健全和改善各项人力资源考核和评价制度,从而充分体现服务在企业中的价值。在面对企业外部的消费者层面上,制造企业要转变旧有的盈利模式,即单纯通过增加有形产品的销售量来提高收益的盈利模式,应针对顾客的产出附加值更高的延伸服务入手,实现制造企业从“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的转型。
3.重新定义与顾客的关系,进行价值链创新
制造企业传统上以有形产品的生产消耗为其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作为有形产品的提供者,顾客对其来讲扮演着购买终端的角色。大部分制造企业通常是价格敏感型,为了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立于不败,它们必须采用更高端的管理模式及方法来提高其经营绩效。制造企业要重新定义自己与顾客的关系,将顾客的需求和要求吸纳进来,采用调查或访谈的方式,积极了解顾客的需求,并将其细分,从而产出附加值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延伸其价值链条。
4.推动金融市场建设,为制作企业服务化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上文提供的服务投入比率分析,可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生的关联最大,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面临众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因此,应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健康和完善的信贷环境和财政支持,还应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手段和信贷产品,为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提供多样性和实用性较强的金融支持。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以保证制造企业在融资和利用融资过程中的稳定性。
5.加强制造业的产学研合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加强制造业与教育部门的合作成为一条重要的突围路径,借助产学研合作,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设计力和竞争力,实现升级改造,主要途径如高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研究中心,高校进行前期开发,而企业进行后期应用,或企业在大学设立联合研究所等方式。
五、结 论
虽然制造业服务化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其重要性以及给传统制造业模式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机理解释,提供了一种更为清楚的基于制造企业价值链扩展的模型,有助于更直观的解释和理解制造服务化给制造企业带来的价值提升以及延伸。其次,对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做了说明,并引入服务投入率指标,利用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服务业各部门对制造业各部门的投入,力图反映出制造业服务化的程度,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我国制造业的升级要依赖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和关联,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途径,必须营造有利于制造业服务化的企业内部环境和市场环境,选择切实及可操作性的途径来确保其实现。
[1]A R Tan, D Matzen T C McAloone, S Evans. Strategies for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services for manufacturing[J]. CIRP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90-97.
[2]Ari-Pekka Hameri. Production ow Analysis—Cases from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industry[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29):233-241.
[3]Günther Schuh, Wolfgang Boos, Fabian Gaus. Service Provision in Knowledge-Based Industries - A Global Study on the Tooling Industry[J]. Service Science & Management,2010,(3):138-142.
[4]Heiko Gebauer. Identifying Service Strategies in Product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by Exploring Environment-strategy Configuration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8,(37):278-291.
[5]Helena Forsman.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n Small Enterpris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ectors[J]. Research Policy,2011,(40):739-750.
[6]John Maleyeff. Factors Impacting Innovation in New Service Offerings [J].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1,(4):111-117.
[7]Lay,G.,Schroeter,M.,Biege,S..Service-based Business concepts: Typology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9,(27):442-455.
[8]Reiner Franke, Peter Kalmbach.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Its Impact on Business-related Services: an Input-output Study for Germany[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67-488.
[9]Vandermerwe, S.,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4):314-324.
[10]Wendy van der Valk. Service Procurement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Results of Three Embedded Case studies[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8,(12):301-315.
[11]程 杰,彭 灿.中国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J].价值工程,2011,(7):45-50.
[12]高传胜,汪德华,李善同.经济服务化的世界趋势与中国悖论:基于WDI数据的现代实证研究[J].财政和贸易经济,2008,(3):37-42.
[13]何 哲,孙林岩,贺竹磬,李 刚.服务型制造的兴起及其与传统供应链体系的差异[J].软科学,2008,22(4):102-106.
[14]李江帆,朱胜勇.“金砖四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与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08,(9):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