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分析*

2012-01-05王大超杨童舒

关键词:辽宁经济发展

王大超,杨童舒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沈阳 110036)

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分析*

王大超,杨童舒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沈阳 11003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辽宁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状态,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已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势在必行。立足辽宁实际,在明确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遵循的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辽宁经济发展方式应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依赖型向科技进步依赖型转变,从投资依赖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均衡推动型转变,从不可持续发展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型转变,从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型向消除二元结构型转变五种转变路径,这对辽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要素依赖;科技进步;城乡二元结构

在一个经济总量十分有限但人们扩张经济的欲求却异常强烈的历史时期,“增长”和“发展”这两个概念既可作为一种动机又可作为一种行为,既可作为一种目的又可作为一种手段,同义通用。但当环境和资源并非如同假设那样不存在问题,且一个社会在短暂的周期内不断翻番递增其经济总量时,“增长”和“发展”便有着不同的内涵:针对比照系统的水平、范围,“增长”追求的是规模的扩张,总量在短期内的不断增大,它更注重总量的增幅以及如何缩短实现这一增幅所耗费的时间;“发展”强调的则是质量的提升以及这种提升的可持续能力,它更加关注总量增加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和所付出的代价。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如何实现辽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辽宁经济发展中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经济发展需要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的均衡拉动

消费、投资与出口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需求的角度看,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最终离不开三大需求,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加,就是对社会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也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所选择的基本发展方式,固定资产的投资支撑着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托。消费作为内部需求,和投资一样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而消费作为所有经济行为有效实现的最终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才能持久[1-2]。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开放度高的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几大国,都将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经济的发展需要内需和外需相互协调,形成以消费、投资、出口作为主要力量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起飞时期,经济的加速发展、资本的迅速积累需要投资拉动,因此造就了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继续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就变得不可持续了,消费率低所带来的影响也逐渐呈现出来。经济的增长并没有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人民的收入水平也没有随之提高;对投资的依赖不断增加资本形成率,生产能力逐渐扩大,而此时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能力不断萎缩,形成了国内市场规模有限与供给过剩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得不通过出口来释放。出口扩大势必增加国际收支,导致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银行手里有大量资金需要贷出,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增长,使得贷款和货币投放量增加,通胀的压力必然最终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内部循环的过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增加消费率,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者之间的均衡发展尤为重要。

2.理论上辽宁经济发展已经到达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

从1949年至今,辽宁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是以投资为驱动的经济增长,投资远大于消费和出口的GDP占比。“一五”时期,国家对辽宁工业建设的投资为46.4亿元,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8.5%,其中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43.6亿元,占全省工业建设投资总额的94%。从2000年后的数据分析看,2005年后辽宁经济投资对GDP的贡献率高于消费,消费率自2003年后逐年递减,取而代之的是投资率的逐年上升(见表1)。

表1 辽宁消费和投资所占比率 %

一直以来,辽宁人均GDP均高于全国水平,表明辽宁的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若再通过高投资率来刺激经济增长便不合时宜,过高的投资率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出口总额的逐渐增加,出口增长速度将会以向下的趋势发展,因此从理论上讲,辽宁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应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努力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3.资源约束制约着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辽宁在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难以衡量的代价——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十七大报告中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将资源和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将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的有序发展以及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基础上为后代人创建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作为目标。目前,辽宁仍没有摆脱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辽宁是全国水资源最紧缺的省份之一,水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规定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 000 m3,最低限额为1 000m3,而我国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辽宁更是我国人均低于最低限额的10个省份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曾经的矿产资源大省辽宁,经过长期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些主要矿产资源处于枯竭的边缘。早在“一五”时期,辽宁是物资调出省区,五年内全省共调出生铁490万吨、钢材438万吨、有色金属18.8万吨,占当时生产总量的 37.5%、61.3%、63.2%和73.3%。而如今,主要矿产资源的枯竭使得辽宁不得不依赖外省或进口来解决。多年来,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过度开采,辽宁的森林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土地沙漠化程度不断加深。辽宁是沙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全省共有三个沙区:以彰武县、康平县、北票市为代表的辽北内陆沙地;辽河、大凌河冲击形成的法库县、新民市等沿河沙地;以兴城市、大洼县为代表的沿海沙地。种种迹象表明,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其根本的主体是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人民。国家与地区建设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造福人民;经济发展建设也应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经济的发展是经济与人口自然的协调发展,应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地发展,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无从谈起[3]15。

2.不断创新原则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便是创新能力的竞争。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与产业竞争力增强的根本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经济发展应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辽宁若要实现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老工业基地发展,就必须做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科学发展需要机制创新,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与驱动力。目前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对于辽宁而言更为重要。辽宁经济的发展应突出科技创新对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总之,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理念更新能够带动经济发展,而三者进步的核心是不断的创新。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以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缓解资源约束,也可以解决日益紧迫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形成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经济发展要考虑有限资源的永续利用,考虑后代的社会和谐,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因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必然的选择。

4.科学发展原则

无论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还是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都需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及共同富裕也需要通过科学发展来实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来看待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恢复生态、保护资源、兼顾人类发展与自然协调的多重压力,因此就更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合理开发资源,使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提高人力资本层次,促进科学进步,坚持以人为本,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4]。

三、实现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1.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依赖型向科技进步依赖型转变

长期以来,辽宁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缺乏科技进步及管理制度创新,因此才造就了“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现阶段随着对资源的大肆开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资源和环境已经逐渐变得不可持续,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也难以继续。为了继续维持经济发展,在有限的可利用资源下,就急需将经济发展方式由原来的依靠物质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转变。现今,经济转型成功、已经实现集约化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都将科技进步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追求科技水平高发展的同时也追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5-7]。

高科技、低资源消耗、少污染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将加速辽宁进一步朝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但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创新和创造,依靠通过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财富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与信息一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现今能源、资源、环境三大约束的背景下,只有坚持科技不断进步与自主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后续发展,因此,提高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发展内涵型经济迫在眉睫。

2.从投资依赖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均衡推动型转变

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外需(也就是出口)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此扩大内需才是保证我国经济较快平稳和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8-9]。十七大会议出台的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主要针对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问题,重点涉及民生和农村等领域。与改善民生相关的重要投资领域是医疗和教育,“只有完善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让人们敢于消费,这才是扩大内需的关键。”而扩大农村地区内需需要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将农民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消费。“我国农村内需潜力大是指农村人口比较多,只要有收入增加的刺激,农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重就会变高。”由此可见,投资力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辽宁一直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来拉动。投资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有效动力,如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想要优化投资结构、投资规模,保障投资的经济效益,必须要有消费的导向和支持。长久看来,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的有效需求之上,共同拉动经济的增长,才能有效地扩大内需。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国民收入、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由投资依赖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均衡推动型的转变。

3.从不可持续发展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共存,其主旨是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辽宁的经济发展应实现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到循环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到保护优化环境转变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节能减排”,将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辽宁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依赖煤、石油、钢铁等资源的消耗,因而对环境污染严重,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经济高增长、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的基础上的。低耗能要求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下有选择、有侧重地进行开发利用,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并提高其利用效率,寻找自然资源的替代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污染需要利用现代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替代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技术,开发新能源来降低传统的矿产资源对环境的污染[10-11]。因此,为了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辽宁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4.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型转变

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而一直以来,辽宁的经济发展是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是在“先污染、再治理、先粗放、再集约”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导向及路径,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三大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辽宁产业结构的基本状态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过分强调重工业,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来推动。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来推动经济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通过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及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首先,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其次,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以信息化和技术科技化振兴装备制造业,使原材料工业朝深加工、高精度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最后,以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实现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和第三产业系统带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实现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的转变[12-15]。

5.从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型向消除二元结构型转变

辽宁与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差距,一方面体现在城市经济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上,其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体现在居民收入、福利待遇、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很多方面。以居民收入为例,197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2倍,到了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2.1倍,2000年扩大到2.3倍,2005年进一步扩大到2.47倍,至2010年更是扩大到2.56倍。农村居民享受到的教育、医疗等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与城市居民有显著差别。城乡二元化结构严重制约着辽宁经济的发展,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二元结构势在必行。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我国已经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十七大报告也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等作为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因此,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需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整体考虑农村经济和发展规划,共同建设城市和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与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均衡化、持续化、协调化发展,完成经济发展方式从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向消除二元结构的转变。

[1]吴能宽.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0(65): 67-69.

[2]马岩.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国际视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王大超,赵慧娥.辽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朱之鑫.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J].党建研究,2010(11):28-31.

[5]梁洪学,张卓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1(70):7-9.

[6]相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J].经济纵横,2011(11):82-85.

[7]周肇光.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1(11):75-80.

[8]范金宝.构建以国内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J].人民论坛,2011(9):146-147.

[9]王一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J].经济研究,2011(10):17-21.

[10]黄铁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型增长[J].学术研究,2011(9):78-83.

[11]杨秋宝.经济发展总体转型的选择:从高速经济增长转向适度经济增长[J].企业经济,2011(12):13-16.

[12]毛林根.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6):54-57.

[13]李成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厉无畏,王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5]鲍振东.2007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Analysis on transformation path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ode in Liaoning Province

WANG Da-chao,YANG Tong-shu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After over thirty years since reforMand opening up,the economy in Liaoning Province keeps growing rapidly,whose demands on resource and energy has been increasing continuously.The constraint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ve become a critical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Province.Hence,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 transfor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impro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the four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Liaoning Province are identified,and five transformation paths of edonomic developmentmode in Liaoning Province are proposed,namely,to transform from dependence on production factors such as land,labour force and capital to that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to transform from dependence on investment to balanced drive by consumption,investment and export,to transform from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o transform from single pursuit of economic grow th to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and to transform from solidifying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o eliminating the dual structure.The five paths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Liaoning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mode;sustainable development;domestic demand expansion;factor dependenc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F 207

A

1674-0823(2012)04-0301-05

2012-06-20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资助项目(L07WTA009)。

王大超(1963-),男,河北乐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与反贫困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2-08-29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DOI为CNKI:21-1558/C.20120829.0849.013,http://www.cnki.net/kcms/ detail/21.1558.C.20120829.0849.013.htm l.

(责任编辑:吉海涛)

猜你喜欢

辽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辽宁之光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读辽宁 爱辽宁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