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例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2012-01-03蒋光仲吴桂城

重庆医学 2012年29期
关键词:母细胞包膜中度

蒋光仲,吴桂城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放射科 541001)

肾母细胞瘤(又名肾胚胎瘤、Wilm′s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儿童肾脏肿瘤的80%以上。如果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95%以上的患者能治愈。本文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活检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合相关文献探讨CT对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19例肾母细胞瘤中,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个月至9岁。因腹部肿块就诊12例,肉眼血尿3例,腹痛、腹胀3例,发热1例,其中1例患者伴有尿道下裂。

1.2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双排螺旋CT扫描仪(CT Prospeed EⅡ)。扫描范围自膈顶部至髂嵴平面,肿瘤过大加层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 mm,兴趣部位加扫5 mm薄层(层厚、层距均5 mm),扫描前30~60 min口服2%泛影葡胺50~300 mL,不合作患儿扫描前15 min用10%水合氯醛0.5 mL/kg灌肠,最多不超过10 mL。全部病例均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00 mg/L,剂量按1.5~2.0 mL/kg给予,使用EMPOWERCT高压注射器(型号:Percupuwcp2001)经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2~3 mL/s。

2 结 果

2.1肿瘤部位 19例病例中检出肿瘤22个,其中左肾8例,占42.11%(8/19);右肾8例,占42.11%(8/19);双肾3例,占15.89%(3/19)。发生于上极10例,占52.63%(10/19);下极6例,占31.58%(6/19);累及全肾3例,占15.79%(3/19)。

2.2肿瘤大小 瘤体大小约4 cm×4 cm×3 cm~17 cm×14 cm×11 cm,其中跨越中线生长1例,占5.26%(1/19)。

2.3肿瘤形态 呈圆形或类圆形17例,占89.47%(17/19),呈分叶状2例,占10.53%(2/19)。

2.4肿瘤的密度及边界 (1)平扫肿瘤密度低于正常肾脏,呈混杂密度17例,占89.47%(17/19),CT值约6.8~39.2 HU,增强后肿瘤实体部分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CT值约56.2~71.5 HU,坏死、囊变部分无强化,显示更清晰,CT值约7.5~20.3 HU,其中病灶内可见斑点状和条状钙化影3例,占17.65%(3/19),可见片状出血2例,占10.53%(2/19);(2)平扫肿瘤密度与周围正常肾实质接近2例,占10.53%(2/19),CT值约38~42.6 HU,增强后均呈轻、中度较均匀性强化,CT值约61~73.2 HU;(3)增强扫描后瘤体边界显示更清楚16例,占84.21%(16/19),瘤体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3例,占15.79%(3/19)。

图1 左肾母细胞瘤,巨大肿块呈中度不均匀性强化,边缘清晰,残肾呈线状明显强化,肿瘤跨中线生长

图2 右肾母细胞瘤,肿块呈轻度强化,残肾明显强化,位于内后方呈新月形改变,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图3 双肾母细胞瘤,肿块密度不均,内见斑片状及点条状钙化影,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图4 肾母细胞瘤肝内转移

图5 左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巨大肿块内见多发斑片状及条状钙化影,肿瘤跨中线生长

图6 右肾中胚层细胞肾瘤,巨大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周围见增粗迂曲血管影

2.5残肾形态 (1)残肾实质明显变薄,残肾明显受压、移位、变形、旋转等16例,占84.21%(16/19)。增强扫描后,其中残肾表现为厚薄不等的新月形显著强化,与瘤体分界清楚,新月形或环形强化的残肾位置不定,可位于瘤体的后缘、前缘、内侧缘或外侧缘11例,占 68.75%(11/16),呈环形线状显著强化5例,占31.25%(5/16);(2)肿瘤侵及全肾,其正常肾结构完全消失3例,占15.79%(3/16)。

2.6其他 病灶推移、压迫腹膜后大血管,而无包绕征象13例,占68.42%(13/19);肾盂、肾盏积水2例,占10.53%(2/19);病灶可见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占15.79%(3/19);病灶可见肝转移1例,占5.26%(1/19)。

图7 左肾间胚叶细胞肾瘤,左肾体积增大,左肾肿块呈等密度,边缘不清

图8 左肾间胚叶细胞肾瘤,左肾肿块增强呈不均匀性强化,内见多发中度强化结节影,肿块边界清晰

3 讨 论

3.1肾母细胞瘤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肾母细胞瘤是儿童腹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儿童肾脏肿瘤的80%以上,发病率约为1/10万,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多发于为3~4岁[1-3]。肿瘤大多起自肾包膜下肾实质原始胚胎性肾组织,起源于肾外及肾盂罕见[4]。瘤内含有未分化胚芽组织、间胚叶性间质和上皮样细胞3种基本成分,肾母细胞瘤大体多数呈单个实性瘤块,肿块内常见、坏死、囊变区少见出血钙化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包块,部分患儿可出现腹痛、腹胀、血尿、发热、高血压等症状。双侧肾母细胞瘤可伴发隐睾、尿道下裂等先天性畸形。

3.2肾母细胞瘤的CT特征 (1)肾母细胞瘤的起源和发生部位:多数起源于肾包膜下肾实质,呈膨胀性生长,可有肾盂肾盏积水,肾实质萎缩,肾轴旋转。 肿瘤多见于单肾,双肾少见,可发生在肾脏任何一个部位,但以肾上极多见,本病例组肿瘤均起源于肾包膜下肾实质,位于单肾16例,占84.21%,双肾3例,占15.89%,发生在肾上极10例,占52.63%;(2)肿瘤大小:大部分体积较大,对周围的血管产生明显的压迫推移,但不包绕,很少跨越中线。本病例组病灶推移、压迫腹膜后大血管,而无包绕征象13例,占68.42%,跨越中线生长1例,占5.26%;(3)肿瘤形状:肿瘤周围因常有纤维组织和受压的肾组织构成的假包膜或披以未破溃的肾包膜,而使肿瘤多数呈边缘清晰轮廓较光整的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分叶状。本病例组呈圆形或类圆形17例,占89.47%,呈分叶状2例,占10.53%;(4)肿瘤密度:平扫多呈低于正常肾脏的混杂密度肿块,其内常见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少数伴出血、钙化等(图1~3)。本病例组平扫低于正常肾脏密度17例,占89.47%,其内均见有坏死、囊变区,其中出血2例,占10.53%,出现点条状、斑片状钙化3例,占17.65%;(5)边缘征:增强后残余的肾实质呈明显强化,表现为肿块周边 “环形”、“半环形”、 “新月形”高密度影(图2)。本组病例,出现此征象16例,占84.21%;(6)据报道[5],约5%~20%肿瘤侵犯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有时可出现下腔静脉癌栓,甚至达右心房。淋巴结转移以肾门区、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旁常见。本组病例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占16%,肝转移1例(图4),占5.26%。

3.3肾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肾母细胞瘤CT表现部分具有典型特点,但仍有部分CT 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如下疾病的CT表现混淆,造成误诊,需注意进一步鉴别:(1)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为肾外肿瘤,对肾脏主要表现为受压、推移、旋转,与肾脏交界处呈锐角或分界不清,常跨中线生长,肿瘤的形态多不规则,瘤内钙化常见,肿瘤常包埋腹膜后大血管,腹膜后淋巴结增大常见,尿儿茶酚胺升高,远处转移以骨转移多见(图5);(2)先天性中胚层细胞肾瘤,发病年龄多在3个月以内,CT表现常为较大的实质性肿块,形态规则,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较少,当表现为囊实性肿块,且呈轻、中度强化时,与肾母细胞瘤较难鉴别,但其内多发增粗、迂曲血管影较具特征(图6);(3)肾母细胞增生症,多发于2岁以下儿童,双肾多见,结节状低密度影主要位于肾皮质下,肿块无包膜,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少见肾外扩展;(4)肾横纹肌肉样瘤,该病罕见,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内,肿瘤内钙化较肾母细胞瘤常见,典型的钙化表现为勾画肿瘤轮廓的弧线样高密度影,肾包膜下积液较具特征,具有早期脑转移的特点[6];(5)间胚叶细胞肾瘤,本病罕见,与肾母细胞瘤难鉴别,但增强扫描肿瘤内多发中度强化结节较具特点(图7~8);(6)肾细胞癌,多发生在成年人,儿童少见,肿块中等大小,边缘不清,瘤内钙化常见,易有血尿、腰痛。

[1]叶信健,陈雄飞,徐丽,等.25例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4):515-518.

[2]李欣,邵剑波.儿科影像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31-534.

[3]Riebel J,Kebelmann-Betzing C,Sarioglu N,et al.Unusual mesoblastic nephroma in a young child[J].Pediatr Radiol,2003,33(1):62-64.

[4]徐赛英,彭芸.小儿肾脏肿瘤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4,19(6):439-444.

[5]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43-852.

[6]王秋燕,高煜,金彪,等.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5):333-335.

猜你喜欢

母细胞包膜中度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小米手表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特异性抗P . g-IgY龈下冲洗液对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