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回眸一笑 百媚皆生
2011-12-31胡俊生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9期
古人谈论文章时极力推崇“凤头、猪肚、豹尾”,明朝人谢榛也曾说文章“结局当如撞钟”。“豹尾”和“撞钟”虽然表述不同,但都强调写文章应精心构思结尾,以收到“临去秋波那一转”的艺术效果。但是,考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却经常出现不重视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文章结尾的现象。作文没有结尾会被判为结构不完整,丢失大量分数;而没有出色结尾的文章也会被视为平庸之作,只能得低分。因此,考生在写记叙文时,打造漂亮的结尾尤为重要。
好的结尾关键是要起到引出、照应、升华文章主旨的作用,就是把读者从具体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记叙完整,并把读者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古人说“豹尾”,就是说结尾要有力,且“画龙点睛”,有精神,有神采,发人深思,余味无穷,给读者以精神境界或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提升。
具体来说,记叙文主要有如下一些结尾方式:
一、自然收束,总结全文
记叙文在主体部分详尽叙述之后,结尾往往只需简单小结,点题即可收束,不必拖泥带水。如2010年高考四川一考生作文《溯源》一文的结尾:“生命、哲理、爱,它们就好像三个最美好的点,彼此生死相依,永生风雨同舟。是它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美好的世界,五色斑斓的面。面上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而面下则是我们的人生的每个阶段以及每一个人生。”这个结尾,在前文关于生命、哲理和爱三个方面的叙述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加以小结,点明了题意,升华了主旨。
二、富有感染力的抒情
在结尾抒情,往往可以进一步打动或感染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2010年高考天津一考生作文《我生活的世界》一文的结尾:“通过我的亲人、朋友,我的世界才会有那么多的颜色,才会变得五彩缤纷。纯洁的白,热情的红,暖暖的黄,清澈的蓝……每一种颜色在我的小世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角落。
‘爱是什么颜色?’
‘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每一种颜色中都饱含亲人对你的爱。’”这个结尾,通过饱含深情的抒情性语言,表达了一个盲人对色彩和爱的真实体验,感悟深,情感浓。
三、引经据典,余味无穷
记叙文的写作不像议论文的写作,在主体部分往往无法引经据典,但是却可以在结尾适当引用。这样,既可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也可以收到余音绕梁的表达效果。如2010年高考山东一考生作文《光明与阴影构成美丽的花》一文的结尾:“忽然想起张炜说的话:‘真正的作家天生应该是个水手。这使我们想到了写出《白鲸》的麦尔维尔,还有搏击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马克·吐温,他们都有过水手生涯,一生都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长长的流浪,无边的海洋或漫漫的大河,水声,涛涌,遇险与生还。’人生的美丽永远在光明与阴影中交融,难分难解。”这个结尾,作者引用张炜如诗的语言,既暗含了比较的因素,又巧妙而自然地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让读者回味无穷。
四、充满哲理,发人深思
在文章的结尾如果适当地立足主题加几句充满哲理的语句,就会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如2010年高考辽宁一考生作文《幸福是过出来的,不是比出来的》一文的结尾:“俗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如果把自己幸福的标准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你的生活中就只会充满缺憾和不满足。因为永远会有人比你好,当你和之前比较的人齐头并进了,就会不自觉地跟过得更好的人比,这是残忍的无底洞。智慧的女人,应该知道自己要什么,生活的标准和幸福的定义来自自身对人生的参悟。只要满足了自己的所需,就是快乐的,这样的幸福才是简单真实的。”这个结尾,作者用充满哲理的语言点明了题意,深化了主题。这样的结尾既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
五、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按照行文的规律,有始有终,首尾呼应往往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Ons7i8JZ2TWq+/D+l38IrQ==习惯,也会使阅卷者感觉到考生思维的缜密。如2010年高考江苏一考生作文《绿色生活》一文:(开头:此刻,在我所坐考场的窗外,正有几树青葱的绿叶,一团一团,茂盛盎然。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错落成或深绿或浅绿的绿湖,在微风下,荡起绿色的涟漪)(结尾)“我期待着我所向往的绿色生活,那一天,所有的人都可以发自内心地对别人笑;世界,真正和平。窗外,绿叶摇晃,似乎在为我加油,鼓掌。”这个结尾,写到了窗外的绿叶,这与开头遥相呼应,体现出了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
文章结尾千变万化,方法不一,各显其能,各尽其妙。宋朝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中强调“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因此,考生在写记叙文时,结尾必须要放开,要“长留余味”,要响亮,像唐朝白居易在《金针诗格》中所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另外,考生写文章时也要注意用“回顾之笔,兜裹全篇”,从而使首尾一体。
■
茶花赋
□杨 朔
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也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这桩心思。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漫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摧动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略微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
想看茶花,正是好时候。我游过华庭寺,又冒着星星点点的细雨游了一次黑龙潭,这都是看茶花的名胜地方。原以为茶花一定很少见,不想在游历当中,时时望见竹篱茅屋旁边会闪出一枝猩红的花来。听朋友说:“这不算稀奇。要是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茶花。花期一到,各样品种的花儿争奇斗艳,那才美呢。”
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
普之仁就是这样一位能工巧匠,我在翠湖边上会到他。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普之仁领我穿着茶花走,指点着告诉我这叫大玛瑙,那叫雪狮子;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后来他攀着一棵茶树的小干枝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我就问:“古语说:看花容易栽花难——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难吧?”
普之仁答道:“不很难,也不容易。茶花这东西有点特性,水壤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晒,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有一种钻心虫,钻进一条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
我又问道:“一棵茶花活不长吧?”
普之仁说:“活的可长啦。华庭寺有棵松子鳞,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开花,能开一千多朵。”
我不觉“噢”了一声:“想不到华庭寺见的那棵茶花来历这样大。”
普之仁误会我的意思,赶紧说:“你不信么?大理地面还有一棵更老的呢,听老人讲,上千年了,开起花来,满树数不清数,都叫万朵茶。树干子那样粗,几个人都搂不过来。”说着他伸出两臂,做个搂抱的姿势。
我热切地望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我又望着他的脸,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不必多问他的身世,就猜得出他是个饱经忧患的中年人。如果他离开你,走进人丛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寻到他——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劳动者。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整月整年,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正在这时,恰巧有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
我说:“童子面茶花开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时醒悟过来,笑着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了。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
(选自《茶花赋》)
点评
本文的结构布局极为精巧,主要表现在开篇破题,结尾点睛,首尾遥相呼应。特别是作者在结尾写到“构思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这一内容,可以说是点睛之笔,使本文首尾呼应。因为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这样的结尾既水到渠成,又使得文章余味无穷。
■
尘封的梦,重拾未晚
福建一考生
初春的清晨,风微微扬起轻纱般的薄帘,纷扬的雨轻轻落下。几声清脆的鸟儿鸣叫声将宁静打破,爷爷笑着睡去,很安详。
手指依然轻拂琴弦,直至生命的终章,爷爷重拾起年轻时尘封的梦,终于可以笑着离去。
战火纷飞的年代,拥有爱好是奢侈的。年幼的爷爷偷偷将曾祖父的琵琶藏了起来,躲过了土匪的洗劫。后来家道中落,几亩薄田倾注着一家五口的心血,包括爷爷,那时他十二岁。
年少的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他想重新组建一个南音乐团,继承曾祖父的遗志。村中只有“不务正业”的陈三爷精通南音,可是他却被人称为疯子。家里人禁止与他来往。每天清晨,爷爷早在鸡鸣前便偷偷到陈三爷家里学琴,梦想的种子渐渐在心中萌芽、生长。
那些年,全国大炼钢铁。为了补贴家用,爷爷在半山腰辟了一处窑,砍伐山里的木材来炼铁。
夏旱将大地蒸发得疲惫不堪。烈日中,爷爷昏昏欲睡,失手打翻了炉子,铁水四溅,火势迅速蔓延。爷爷得以获救已是万幸,只是从此他戴上了一颗假眼睛,人也变得消沉。辛苦的劳作对这个二十岁的少年来说太过于沉重,“嘈嘈急雨、窃窃私语”的琵琶渐渐被岁月的年轮裹上一层死寂,犹如爷爷往后的大半个人生。
沙越漏越急,人至暮年,心却慢了下来。搁浅的回忆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打在被生存麻痹了梦想的礁岸,引起内心沉重的共鸣。梦的脚步慢慢追上被生存奴役、驱赶的爷爷。
爷爷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为生计奔波。他只需在古色古香的南方古居中轻轻踱步,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外云卷云舒;在夏日午后不知不觉沉沉睡去,醒来到溪边听溪流轻轻吟唱。
然而,悠闲的生活却是空洞的。暑假,我回去看他,他搬出了装饰精美却落满尘埃的琵琶,轻轻拨弄。我发觉晶莹的泪光在他布满皱纹的脸颊上静静诉说尘封的梦。
世界上有太多人不能准时到站,有太多梦想被生活延误,我们焦急等待却杳无音信。最终在岁月的年轮中,梦想被尘封。
可是,一阵清风又将人们吹醒了。也许只要一瞬,记忆便席卷而来,像久别重逢的好友与你娓娓而谈。
爷爷在走前与琴声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冬季,温暖的冬季。
只消一阵风,一句话,尘封的梦便会汹涌而至,重新拾起,为时未晚。莫再错过前世五百次回眸换回的今生这一次擦肩而过。
点评
这是一篇主题含蓄、耐读的叙事性文章,在议论文几乎占据全部江山的考场作文中显得卓尔不群。文章叙写爷爷发现了南音那被人忽略的价值,却因为历史方面的原因一直无法尽兴演奏的故事,初看不甚切题,细看原来巧妙暗扣,切中肯綮,令人拍案叫绝。文章叙事技巧娴熟,富有文学色彩。无论是开篇的景物描写,还是结尾的画龙点睛,都彰显出该考生的文字功底之扎实。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作者用如诗的语言揭示了文章令人深思的主旨:格林童话被忽略的价值终被人发现,令人欣慰;南音的价值被爷爷发现,令人动容。但爷爷的知音何在?悲剧性的结尾更增添了文章的震撼力。
■
我懂得了生活
朋友说,附近新开了一家饰品店。那天,我闲着没事,走了进去。墙壁上挂满了形状不同,色彩各异的饰品,但我却被一串不起眼的挂在角落的饰物吸引住了。一个小小的琥珀色圆珠连着一个淡蓝色的圆盘,另一条细线末端悬着一个刺猬似的饰物。
“喜欢吗?”眼前出现了一张并不年轻的脸,眼角微微浮现的皱纹,头上扎着条纹头巾,手腕上套着淡紫色的镯子。她看起来像是一个通晓天意的吉普赛占卜师。
“嗯。我要了。”我把玩着饰物,“为什么要把它们俩串在一起呢?看起来有点不和谐啊。”
“不和谐吗?”她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神秘得难以捉摸。“它可是有特殊含义的,”她停顿了一下,随即略带庄重地说,“它叫生活。”生活?小小的饰物在我的指头上打转,我却一直无法忘记她的话。虽然无法理解,但我还是将它带在了身上。
时间渐渐向前,那位略带神秘的女人我也早已忘却。只是,“生活”?
又过了半年,我趁着放假的机会坐飞机到了云南。云南的美景令我如痴如醉。流淌着歌声的河流荡漾着纯净的空气。随着旅行团,我来到了一个小村庄。这里确实是一个小村庄,但又不能算是村庄。因为这里没有普通的村舍,取而代之的是如画一般的房屋,如诗一般的风情。我们正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着,突然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拉住我的手,口中喊着一个奇怪的词语。她的另一只手正指着我挂在胸前的那个奇怪的饰物。导游跟我说,她讲的是土语,意思是“生活之神”!
又是“生活”,那个神秘女人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来。
后来,村长告诉了我一切。他说这种饰物在他们这个民族中代表着“生活之神”。“圆盘”象征着安详与平和,“刺猬”象征着不幸与打击。所有的生活都源自于这两个饰物。我顿时明白了那个女人的话——生活不就是这样的吗?有时安静平和,而有时却动荡不安。正如饰物所寓意的那样,“圆盘”那么圆润光洁,象征平和与幸福,“刺猬”却刺儿突起,象征着生活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中的幸与不幸不是如影随形吗?难怪它们都不能分开。
哦,生活,我明白了!
升格指导
这篇文章的构思不错,作者从饰品店的一串饰物写起,试图通过对这串饰物思辨性的阐述,来揭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但没有收到预期目的。文章有诸多问题:如叙述和议论内容显得有些牵强,同时内容也脱离生活,斧凿之痕明显。特别是文章的结尾,来得突兀,言已尽而意模糊,读者仍是一头雾水。
修改本文,建议从牵强附会、脱离生活和结尾这三个方面入手:将饰物的形与生活的神相融合,由事而感,由感而悟,水到渠成地揭示出生活的真谛。同时,最好删掉去云南旅游的事例,改用别的事例,力求与作者的年龄、身份和经历相符。另外,文章的结尾既应明了,又应考虑到首尾呼应。
■
我懂得了生活
□谢朋伟
轻风吹拂,阳光明媚,我哼着歌走进了一家饰品店。只见饰品店的墙壁上挂满了形状各异、色彩纷呈的饰品。突然,我的目光定格在了角落里的一串饰物上。
一个小小的琥珀色圆珠连着一个淡蓝色的圆盘。柔和的灯光下,可以清楚看见圆盘周围薄雾似的光晕,淡淡的。另一条细线末端悬着一个刺猬似的饰物,虽然金黄色的镀层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但那些或长或短的尖刺多少有点儿令人不舒服。
“喜欢吗?”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张并不年轻的脸,岁月的痕迹已明显地刻在了她的脸上。我没有直接回答:“它们看起来有点不和谐啊。”
“不和谐吗?它可有着特殊的含义。”她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请读读饰物上的字。”定睛一看,原来饰物上雕刻了两个字,很精细。我轻声念道“生活”。抚摩着圆盘,我似有所悟。可是,刺猬?我抬起头来,“刺猬?生活?”我一脸茫然。
她又笑笑,说:“以后你会明白的。”
我把它戴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因为我想明白什么是“生活”。
自从上了高中,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被书山题海填满,一日三餐都是狼吞虎咽。在高中争分夺秒的日子里,吃饭细嚼慢咽绝对是一种奢侈。有的同学连上趟厕所都是小跑去的。我哪有时间去端详什么是“生活”。
越是没有时间,就越是有许多事儿如同乱麻般缠着我。自己为成绩“消得人憔悴”;一直视为死党的兰开始对我冷热无常,若即若离,大有“渐行渐远”之势;还有姐姐说受不了姐夫太懦弱的性格要与他byebye准备南下打工……郁闷中,我拿起手头的一本书,无意中读道:“生活有时是一只圆盘,那是甜甜的笑脸,那是圆圆的酒窝,那是红日东升,那是明月高悬,给你幸福给你温暖;生活有时是一只刺猬,那是咸咸的泪,那是涩涩的苦,那是电闪雷鸣,那是狂风暴雨,让你心碎让你痛苦……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情,享受阳光,也正视风雨。”
“圆盘”“刺猬”,我猛地一震,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前的饰物——圆盘、刺猬。我认真地端详着它们,注视着“生活”,似有所悟:圆满的生活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可有几人喜欢生活中的“刺猬般的尖刺”,让自己受伤呢?但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你不去迎接生活的风雨,不乐观对待生活的变数,你又怎能享受到生活的那份圆满与香甜呢?只有勇敢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那才是真正完整的生活。
对,最重要的是整理好心情。我笑着对自己说:“让该来的都来吧。”因为我懂得了生活。
升格点评
作者从身边取材,从生活小事入手,以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行文。写人,则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细节等作精细的描绘,让读者感觉如在眼前;叙事,则力求其生动有趣,尽显其曲折有致的一面,让人如同亲历般感受深刻;特别是对文章结尾的修改,尤其值得一提。从内容看,由不明白生活到懂得了生活,由在小小挫折面前的郁闷到笑着呼唤“让该来的都来吧”,首尾照应,文意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体现了文章精巧而严密的构思。
■
1.请用抒情性的语言给题目为“分享与分担”的作文拟写一段结尾。
【参考答案】示例:人生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小快乐和小困难,哪怕再平凡,我们也可以与身边的人一同分享与分担。因为在人们的生命里,只有一个季节,那就是爱的季节;是分享与分担,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2.请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为题目是“生活的常态”的作文拟写一段结尾。
【参考答案】示例:“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浮生若茶,命运多舛,但更重要的是具有直面痛苦、化解痛苦并转之溢出生命清香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生命从容时获得安心,在惶惑时面无惧色,在苦难时获得一份内心的镇定与勇敢。
3.按要求改写下面的文字。
人生中的曙光从来都是历经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而心灰意冷的年轻人邂逅了一位山寺老僧。老僧用名贵龙井招待之。老僧冲泡了第一杯绿茶,年轻人饮后感觉无一丝香味;待第二次冲泡后,才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香气散发出来;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年轻人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
这段文字中年轻人的喝茶行为与最后“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的结果,语意上有较大的跳跃。年轻人喝的是茶,为什么会“满载而归,从此奋发向上”?请展开想象,试写一段文字将冲泡茶的本质揭示出来。
【参考答案】示例:……待冲泡了五六次后,屋子里便弥漫着阵阵清香。闻着龙井醉人的浓香,年轻人的心灵也澄澈起来了:原来,茶香是来自于沸水的一次次冲泡。冲泡次数越多,茶就越香醇。那么,人生的曙光不也要经一次次的“冲泡”才能陡现吗?要想人生的曙光越璀璨,“冲泡”的次数不也就需越多吗?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才能“增益其所不能”也!原来,人生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冲泡”的历练啊!于是,年轻人紧皱的眉头舒展了,自信、坚毅重现他脸上。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今社会,人人注重发展个性,展示自我风采。人们的情感世界很丰富,有时也很脆弱。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时存在着微妙的变化。常常有人大喊:“你不了解我。”于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了代沟,夫妻之间出现了裂痕,朋友之间出现了隔阂,同学之间出现了矛盾……
请以“隔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点拨】“隔膜”是一个很常见的话题。要想写好这篇命题作文,并不容易。这个题目如果写成记叙文,考生一定要注意从生活中选材,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自己熟悉的人或事,抒发真情实感,尽量避免编写虚假故事。还要有一两个精彩的细节描写,情节或一波三折,或前后照应。写作此文,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的所谓代沟。(2)朋友之间出现的隔阂。(3)同学之间出现的矛盾等。具体行文时,可以围绕“隔膜”产生的原因、如何化解等来进行叙述,并突出一个主题。特别是在文章的结尾,一定要注意交代清楚“隔膜”处理的结果,问题不能悬而未决。结尾处可以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抒情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并深化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