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子制造业产业链地理集聚

2011-12-31傅江帆

关键词:珠三角电子信息长三角

傅江帆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中国电子制造业产业链地理集聚

傅江帆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产业链集聚能否形成取决于产业链的终端环节或高技术含量环节。目前中国已经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集聚。2001年以来,三大产业链地理集聚区的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各环节产业出现极化和扩散趋势,地区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集群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上下游联系更加紧密。产业链集聚效应的强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产业链地理集聚,空间扩散,电子制造业

一、引言

产业地理集聚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19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地域分工的日益深入,产业集聚式发展已经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第三意大利”传统产业群、美国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的电子产业集聚、英国剑桥的高保真器材集聚和德国斯图加特的机床产业集聚成为全球产业集聚的成功范例[1]。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化和全球化,中国制造业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越来越集聚,尤其那些竞争性产业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更为集聚[2]。在沿海省区如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形成了众多产业集群,如温州鞋业集群、大唐袜业集群、昆山和东莞的电子产业集群、宁波和虎门的服装业集群等[3]。

由于单一产业无法独立发展,产业发展多依靠产业链上各环节产业的共同螺旋进步。波特认为,相关产业的支持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因素,且强调产业间的垂直联系。[4]可见,区域(国家)的产业发展必须有相关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垂直相关产业的支持,而支持强度又受到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因此垂直相关产业的集聚程度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5]由于垂直相关产业构成产业链,所以真正对区域产业竞争力有决定性支撑作用的往往不是单纯的产业集聚,而是产业链地理集聚。

目前,产业集聚研究比较充分,但基本没有涉及产业链集聚的作用。产业链研究也才刚开始不久,多数研究仅涉及产业链的概念、特性、产业链的演进[6]、产业链环的互动关系[7-8]、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产业链的作用[9]等诸多方面,还并没有进入区域集聚的领域。因此,研究产业链地理集聚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需要来看,很多地区已经不满足于追求一般的产业集聚,而对产业链集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产业链招商。这充分说明产业链集聚已经形成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现实推动力。从产业集聚的理论机制上讲,产业的集聚需要一个适当的空间范围,过大的空间范围容易稀释产业集聚的效果,而过密的产业集聚容易发生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只有适度的产业集聚可以充分发挥技术外溢和经济外部性。因此,产业链集聚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维度:一方面,产业链上的微观构成单位——企业,为了获取集聚经济效益,而集中到适合发育成长的区位,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由于具有不同经济特点和追求各自的最优区位而在空间上趋于分散。

电子产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其价值活动各环节遍及全球,并在一些特定区域高度集聚[10]。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电子产业保持了长时期持续高增长,产业规模总量快速扩张,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出口最多、效益最好的第一支柱产业[11]。其中,电子制造业不仅是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中的基础产业,更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体部分,值得深入研究。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销售产值达到63395亿元,占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总销售产值的81.3%。

有学者指出[12],目前中国电子制造业正面临着企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两大变化。企业结构的变化伴随着产业分工方式的转变,大量专业化的零部件供应企业出现,规模经济愈发突出,而“全能型”企业逐步被市场淘汰,产业垂直分工联系更加紧密。而地区结构变化则体现在电子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的调整和区域集聚化特征。在产业链研究上,范世森[13]认为目前中国电子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末端,通用组件充斥市场,而一些专用和特种高端组件和技术却经常求助无门。杜惠平等[14]则运用产业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信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从产业链纵向、横向构成及其动态变化等三个维度上分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的特点。在产业地理集聚研究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格局,拥有珠三角①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东营、滨州、济南、潍坊、烟台、青岛、威海、淄博、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沈阳、抚顺、鞍山、本溪27个地级市。、长三角②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盐城、泰州、淮安、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衢州、金华、合肥、马鞍山22个地级市。、环渤海③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个地级市。三个规模大且配套全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加工基地[15],并呈现出产业空间分工和价值链空间分工的雏形[16]。但产业集群间的关联协作仍然不够,雷平[17]利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省际面板数据,探讨电子产业的集聚效应,认为电子产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的协作优势,其分布受国际产业布局影响大,产业价值链缺乏区域根植性。罗静等[18]对西部地区的电子产业集聚区的研究印证了这一观点,研究发现集聚区内的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作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的关联和互补效应。

二、产业链地理集聚的测量与数据来源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链

产业链是指某种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早在1958年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就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产业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产业链包括满足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的所有企业集合,涉及到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狭义的产业链则重点考虑直接满足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的企业集合部分,主要关注产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9]

我国的电子产业已发展成由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三个板块构成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电子产品制造业处于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始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前向关联效应大而后向关联效应小的特点,是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基础产业。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泛指包括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通信产品、计算机与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电子专用仪器设备和应用电子产品等在内的,以产品制造为特征的新兴行业[14]。一般来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元件——器件——组件——整机产业链。

由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链体系相当复杂,很难全面地开展研究,因此,本文选取最有代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作为实际研究对象,并抽象出包括电子元件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四个环节在内的电子计算制造业产业链条。

(二)产业链地理集聚的测量

测量产业地理集中程度需要产业-区域数据,即每个产业在各个区域内的规模,如就业或产值,区域内产业数据的统计通常是按照行政单元统计的。现有文献中采用了大量的衡量总体产业地理集中的系数,包括赫芬代尔系数、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胡弗系数、信息熵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本文采用产值计算的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Herschman-Herfindahl Index)来衡量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地理集聚程度。

赫芬代尔系数是各区域某产业产值或就业比重的平方和,衡量产业的绝对集中程度。为了衡量产业的相对集中程度,赫希曼改善了赫芬代尔系数,如下:

其中Sij表示产业i在区域j中的产值比重,Xj表示区域j中的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如果该产业的产值的空间分布与总体经济活动是一致的,那么HH值为零。

(三)数据来源

基于2001年和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普查企业数据,本文根据企业的行业代码,从中筛选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并按照四位数产业统计到省级、地级、县级层面。其他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产业链环节对应四位数产业如下(表1):

表1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各环节对应的四位数产业

三、中国电子制造业产业链地理集聚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格局,并高度集聚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规模大且配套全的电子制造业集群。其中,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之间有福州-厦门电子制造带相连。此外,内陆的武汉、成都等地区,也是中国电子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这些电子产业集聚区之间已呈现出空间分工的雏形,主要体现在产业空间分工和价值链空间分工两大方面。

由于不同产业链环节对技术、资本等条件的要求及其自身产业特性的差异很大,各个产业存在空间异质性,进而形成产业的空间分工。对于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生产环节,包括通用元器件的制造,几乎遍地开花,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而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生产环节,如设备制造、整机制造,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而在空间分布上更趋于集聚在沿海地区,尤其是三大产业集群地区。

比较各环节产业分布的相关性,容易发现,在地级空间尺度上,各产业链环节的空间分布趋于一致,尤其是直接联系的上下游产业,如电子元件与电子器件、电子器件与设备,其空间分布都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存在很强的追随效应,在空间分布上的表现为高度集聚。县级尺度的产业分布相关系数相对较小,但依然能明显地展示出产业链共聚的特征(表2和表3)。

表2 电子产业链各环节的空间分布相关系数矩阵(地级)

表3 电子产业链各环节的空间分布相关系数矩阵(县级)

从产业链上四位数产业的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来看,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最高,高度集聚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地区。电子真空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器件制造的集聚程度最低,广泛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与近年来全国各地将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来重点培养和发展有关(表4)。事实证明,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环节,如光电子器件制造,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动,其集聚程度依然很高。

表4 分四位数产业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

由此可知,中国电子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空间区位不完全一致,但存在较强的集聚趋势,尤其是直接联系的上下游产业空间分布高度一致,地区是否存在完整的产业链集聚通常取决于产业链终端环节或者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环节。目前,从元器件制造到整机制造,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都呈现出高度集聚特征,说明这三个区域已形成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的产业链集聚。

四、产业链地理集聚区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

(一)三大集聚区的空间结构

为了进一步识别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集聚区域的空间结构,本文计算了四个产业链环节在各省区基于工业总产值的区位商(表5)。以区位商大于1.5为标准,电子制造业产业链环节的区位商较高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正好对应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

表5 各省区电子产业链环节的区位商

从价值链空间分工来看,在中国电子制造业产业链上,三大集群各自占据着重要一环。环渤海电子制造业集群,包括北京、天津、青岛、大连、济南等地,主要从事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元器件的生产,拥有众多以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为特色的大型电子信息产业项目,除承担制造职能外还承担研发职能,尤其是北京,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集散中心,国内外知名IT公司总部的汇集地。长江三角洲电子制造业集群,包括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等地,其产业链条更加完整,整体和综合实力在全国领先,主要优势集中在传统整机和中低端零部件产品的大规模加工、组装,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也承担部分的研发职能。珠江三角洲电子制造业集群和福州-厦门电子带,包括深圳、东莞、中山、惠州、福州、厦门等地,经历了长期快速的发展,其电子制造业产业链已经覆盖从上游到下游的所有环节,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电子产品综合配套体系,是电子元器件、电脑零配件以及电脑整机的主要生产、组装基地,主要承担制造职能。

(二)三大集聚区空间结构的变化

2001年以来,中国电子制造业空间区位整体上存在扩散趋势,主要体现在电子元器件向中部地区(成都、武汉、天水-鹤壁制造带)和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集群外围地区的扩散,而整机制造则向三大集群的中心城市集聚。随着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空间区位的变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链地理集聚区的空间结构也发生改变。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表现出产业链布局相对极化,尤其是苏州、无锡等地的崛起对该地区内部产业链集聚形式的改变有显著影响,而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则表现为扩散趋势更为明显(图2)。与此同时,三大集群内部的功能出现分化,各地市的专业化程度加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内的分工更加明确,产业的上下游联系更加紧密。

通过计算和比较三大电子制造业集群各环节产业的县级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考察各集群产业链集聚形式从2001年至2008年的变化,发现这种集聚和扩散的趋势更加明显。

图2 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空间分布(左2001年,右2008年)

表6 三大集群各环节产业集聚程度的变化(县级赫希曼-赫芬代尔系数)

在环渤海地区,电子产业各环节都趋于空间扩散,这与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如廊坊、沧州、淄博等地皆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有关。在这种大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态势下,环渤海地区利用其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电子制造业集群有了较好的巩固和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环渤海地区在产业规模上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该地区以高端制造为优势,上游配套企业却相对不足,生产成本较高,较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产业链集聚效应还有待发挥和完善。

近十年来,长三角地区经历了典型的产业专业化过程,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空间布局都趋于集中,并从以上海为单中心转变为上海、苏州并立的双中心格局。2001年,上海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到2008年几乎只负责整机制造,而南京、宁波等地则从主要生产电子元器件,转变为专业制造电脑配套设备,可见产业集群内的分工更加明确,产业的上下游联系更加紧密,区域的产业链集聚效应最强。珠三角地区由于起步较早,其电子制造业的空间格局已趋于稳定,除了电子配套设备有明显扩散趋势以外,其他产业链环节的分布变化不大。事实上,大量的高端设备制造业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出现向北转移的趋势。天津、大连、青岛等地近年来吸纳了不少来自珠三角的优秀企业。虽然珠三角企业数量众多,产业链条完整,但其大多仅停留在企业集中的层面上,没有产业分工和协作,产业链集聚效应不如长三角。

五、结论与讨论

目前中国已形成了电子制造业的集聚格局,并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形成产业链集聚态势。电子制造业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空间区位不完全一致,越低端的价值链环节,技术和资本要求越低,市场需求越广,因而分布越分散,而处于价值链末端的生产环节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往往为了追求规模经济,而趋于集聚。此外具有直接联系的上下游产业的空间分布高度一致,地区能否形成完整产业链集聚通常取决于产业链终端环节或者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环节。

2001年以来,随着全国电子制造业产业链上各环节空间区位的变化,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三大产业链地理集聚区的空间结构也发生改变。地区内部功能出现分化,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集群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上下游联系更加紧密。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已经经历了产业专业化的过程,产业链集聚效应最强,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格局趋于稳定,产业链集聚效应一般,而环渤海地区正处于企业快速集聚的过程,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产业链集聚效应不足。

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上各环节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需求,地方应迎合产业发展的自身需求,实施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集聚的措施,如产业园区化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形成产业链集聚,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引进位于产业链终端和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确立龙头企业,进而吸引相关的元器件和配套设备企业到此集聚,发展成产业集群。对于目前已经形成的三大产业链地理集聚区,各自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和发挥产业链地理集聚的效应。

[1]DEVEREUX M,GRIFFITH R,SIMPSON H.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on activity in the UK.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4,34:533-564.

[2]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61(2):212 -222.

[3]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高伟凯,徐力行,魏伟.中国产业链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江苏社会科学,2010,2:80-88.

[6]唐浩,蒋永穆.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链动态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8,5:14-24.

[7]高峰.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J].现代管理科学,2007,1:43-45.

[8]刘慧波,黄祖辉.产业链协同整合实证研究——一个循环经济的视角[J].技术经济,2007,9:24-26,48.

[9]许基男.基于产业链的品牌联合[J].经济管理,2008,1:59-46.

[10]卢明华,李国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63 -69.

[11]董云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与展望[J].电子产品世界,2002,(Z1):8 -10.

[12]冯飞.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政策思路[J].信息空间,2004,(04):53 -57.

[13]范世森.中国电子制造业展现巨大商机,肖特展示多种组件和技术[J].电子产品世界,2004,8:94-95.

[14]杜惠平,杜和平,赵为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 -12.

[15]姚钢.中国电子及半导体制造产业新布局[N].中国电子业,2002-7-30.

[16]李国平,卢明华.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2):228-237.

[17]雷平.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9,(21):100 -102.

[18]罗静,任云,安然.西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机制与政策研究——以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21 -25.

[19]卢明华,李国平,杨小兵.从产业链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04,(4).

[责任编辑 马 涛]

F061.5

A

1009-1971(2011)06-0035-06

2011-1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75)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的阶段性成果

傅江帆(1987-),女,重庆巫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地理、产业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珠三角电子信息长三角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