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聚经济与中国制造业新企业区位选择

2011-12-31王俊松

关键词:同类外资企业区位

王俊松

(华东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上海 200062)

集聚经济与中国制造业新企业区位选择

王俊松

(华东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上海 200062)

本文基于条件逻辑模型探讨集聚经济对中国制造业新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企业更倾向于集聚在已有同类产业的企业周围,不同类产业的集聚往往容易挤出新建企业,这种趋势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明显;对资源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不同类产业集聚对挤出新建企业的影响较小。新企业还倾向于与相同或相近所有制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国有或集体新企业在布局上没有与外资企业集聚的倾向,而外资新企业往往倾向于和所有类型产业的新企业集聚在一起,以便降低信息成本,获取集聚效益。

产业集聚;新企业;区位选择;条件逻辑模型

一、引言

新成立企业的区位选择反应产业区位格局的最新变化,研究中国产业空间格局变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探讨新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如果存在集聚经济,那么新企业的区位选择往往存在路径依赖效应,可能选择在已有企业分布较多的地区;如果出现过度竞争或拥挤效应,那么新企业可能选择远离已有企业的区位布局,即集聚力和分散力共同作用影响新企业的区位选择。

新经济地理理论认为,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聚可能产生循环累积效应,吸引更多产业的集聚[1]。在要素流动的情况下,产业集聚导致价格指数下降,实际工资上升,从而吸引更多的工人,工人集聚使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1]。在要素不能流动的情况下,中等运输成本条件下产业的前后向联系促使产业集聚,需求联系促使企业接近供应商,成本联系促使上游企业接近下游企业或消费者,促进企业的地理集聚[2]。但新经济地理理论还认为,在贸易成本继续降低的情形下,产业集聚地区工资的上升可能推动企业向低工资地区扩散,最先迁移出去的可能是对劳动力成本敏感的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或产业前后向联系较弱的产业[3]。新经济地理理论将企业区位内生化,强调垄断竞争、交通成本、市场规模和产业的前后向联系对企业区位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导致循环累积效应,初始产业的集聚可能导致更多产业的集聚,但贸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不是单向的,中等贸易成本导致产业集聚,随着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产业可能出现扩散,新企业可能迁移到其他区位。

从集聚经济的角度,同类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倾向于集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基础设施,接近庞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共同使用中间投入,分享企业间的知识溢出等从而节约经营成本[4]。与已有企业的集聚还可能使企业共同面对相似的市场环境,共同抵御经营风险[5]。集聚经济可以区分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同类产业集聚形成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可以称为地方化经济,不同产业集聚形成的效率提高称之为城市化经济。新企业往往选择在已有同类企业集聚的地区,以便共用基础设施、共享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和中间产品市场,同类企业的集聚还可以促进知识溢出,降低信息成本[6-7];但过度集聚有可能引起同类企业的过度竞争,或者提高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成本,促使新企业远离已有的产业集聚区[8]。不同产业的集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新企业的进入,产业集聚有利于新企业与其他产业的企业建立生产上的联系[9],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还能够提供建立新企业的各种思想和人才,这对于一些创新型企业尤为重要。但不同企业的过度集聚仍然会形成拥挤效应,引起对基础设施、劳动力和土地的过度需求,致使生产成本上升,不利于新企业的进入。产业的集聚是否有利于新企业的建立取决于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的平衡。

实证研究也表明不同产业的区位选择方式可能不一样,例如对于成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倾向于布局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城市,对于高技术产业,可能倾向于布局在大城市获取集聚经济[10]。Duranton 和 Puga[11]也认为新企业倾向于建立在具有多样化特征的城市里,以便从不同经济活动中获取外部性。当发展成熟以后,企业将倾向于迁至生产成本低的专业化城市中。

制度因素是影响新企业区位选择的又一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已经表明,中国制度转轨过程中的全球化、市场化和地方分权显著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12]。全球化因素可能影响到新企业的区位选择,如果新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全球化水平高的地区可能有利于吸引新企业的建立,但如果新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地区全球化水平可能不会对新企业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市场化水平也是影响新企业建立的重要因素,市场化改革解放了资本和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使企业能够按照比较优势布局在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区位[13],新企业往往倾向于建立在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特别是对于一些市场化水平高的产业更是如此。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地方经济分权也可能影响新企业的区位选择,中央政府的权力下放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地方政府又激励采取各种干预措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地区财政收入[14-15]。但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可能不利于市场环境的形成,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降低新企业进入的可能性。

本文基于2007年的新建企业,采用条件逻辑模型探讨新企业区位选择机制,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集聚经济如何影响新企业的区位选择?具体研究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是否影响新企业的区位选择,在何种条件下新企业会靠近或远离已有的产业集聚?(2)验证企业区位选择的循环累积效应,即新企业是否倾向于分布在同类企业的集聚区?例如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是否倾向于集聚分布?由于生产环境的差异,不同所有制企业在中国有不同的分布模式,国有企业往往倾向于分布在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或垄断工业集聚的地区,如东北地区、西部三线地区、以及东部大城市,私营企业往往分布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浙江、广州等地,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往往分布在全球化程度高的沿海地区。受制于企业发展环境,新企业的建立也可能遵循这种模式,企业可能倾向于布局在有利于该所有制企业成长的环境,也可能倾向于与同类企业建立生产上的联系。

二、中国制造业新成立企业的地理分布

本文研究对象为2007年12035个新建制造业企业,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工业普查企业库,其中企业类型分布如下,国有、集体、私营、港澳台资和外资控股企业分别有189、227、10160和734家,大中小规模的企业分别有12,357和11666家。这些企业在分布于28个两位数产业,其中塑料制品业包含企业数最多,达1140家,烟草制品业仅有2家新企业。2006年前和2007年成立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数地理分布见图1。总体上,2007年新建立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与2006年前已有的制造业企业分布一致,2007年前的制造业企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而2007年新成立的企业则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

图1 2007年以前建立企业和新企业产业地理分布相似度

表1 第一产业投入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DEA评价模型的输入、输出

为分析新企业与已有企业分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我们以区县为单位计算了各产业2007年前和2007年企业数分布的相似系数①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其中和分别代表2006年前和2007年各地区的企业数。(表1)。2007年前建立的全部制造业企业与2007年的新建企业地理分布相似度为0.481。分产业来看,家具制造、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007年前后建立的企业分布相似度较高,相似度在0.5以上,这些产业多为资源依赖性产业或原来就分布较广的产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2007年前后建立企业分布的相似度较低,在0.3以下,这些产业中,烟草制品业属于地方保护产业,2007年仅建立了2家,其余产业属于资源型产业,2007年这些产业后来倾向于布局在沿海地区,依赖进口的能源资源,与以往该产业企业的布局有较大差异。其余产业2007年前后建立的企业相似度多在0.3到0.5之间。可见2007年新建企业与以往建立企业的布局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三、新企业区位选择模型及变量选择

型探讨新企业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条件logit模型广泛应用于区位选择文献中[17-18]。这种方法主要估计区域特性如何增加或降低区域相对于其他区域被选中的概率。假设制造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假定πij为i企业在j城市建立所获取的利润,则πij是j城市变量的函数,εij是扰动项:

则i企业选择在j城市布局需要满足:

本文运用McFadden[16]提出的条件逻辑模

如果εij符合I型极值分布,Pi(j)满足logit模型:

其中,K是i企业面临的选择域,可以通过条件logit模型估计。

本文对2007年12035个新建制造业企业建立条件逻辑模型,其中,每个新企业有2498个区县可供选择,被解释变量中,每个企业选择的区县赋值为1,拒绝选择的区县赋值为0,由于拒绝区县过多,我们参照 Ben - Akiva 和 Lerman[19]的做法,在估计模型时只随机选择五个拒绝区县,由于是随机选择的拒绝区县,因此结果不会受到影响。最后进入估计的数据有12035×6个,对于每个企业,因变量为1时,自变量为企业所在地区的属性;因变量为0时,自变量为随机选择的五个地区的属性。

本文旨在探讨2007年12035个新建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是否具有集聚倾向,具体研究2006年以前城市尺度上的集聚对新企业建立的影响。本文选取地级市同类产业企业数(loc),地级市其他产业企业数(urb)为变量。如果新产业倾向于建立在已有同类产业或地区制造业规模较大的地区,那么上述变量预期符号为正,同时,为了探讨是否存在过度集聚现象,本文引入地级市相同产业企业数以及不同产业企业数的二次项(loc*loc,urb*urb),以验证产业集聚对企业区位选择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除集聚因素外,企业的区位选择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诸如本地产业生产率、全球化、市场化、地方政府干预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新企业可能倾向于面向国际市场,为了探讨全球化因素的影响,我们引入企业所在区县本产业出口交货值占增加值比重(exp)变量,如果符号为正,表明新企业可能倾向于分布在全球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次,地方政府干预可能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通常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政府干预少、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也使得政府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企业。我们用企业非公有企业从业人员比重(priv)表示地区的市场化水平,用企业所在地级市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govexpe)表示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力度,如果符号为负表明地方政府干预不利于新企业的建立。所有变量符号及定义见表2。

表2 变量符号及定义

我们将所有连续性变量取对数。所有自变量的相关系数见表3,除loc和urb相关系数较大外,其余变量相关系数均较小,可以直接进入回归模型。

表3 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四、计量结果及解释

(一)集聚经济与新企业区位选择

全样样本的计量回归结果见表4,第1列引入loc和urb,loc回归系数显著为正,urb显著为负,表明地方化经济显著影响新企业的区位选择,而城市化经济并不能吸引新企业进入,新企业倾向于选择同类产业集聚的地区以便获取集聚经济,但避开其他产业集聚的区域。为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本文在2、3、4列进一步引入loc和urb的二次项,首先,loc和loc二次项显著,且loc*loc显著为负,表明可能存在拥挤效应,即当某地级市同类产业数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同类产业的集聚不利于新企业的进入,但计算所得的临界值为5093个,这一数值超过多数两位数产业的全国企业数,故可以认为,同类产业以区位选择基本不存在拥挤效应。其次,urb显著为正,urb*urb显著为负,表明当不同类产业的企业集聚到一定程度时,将不利于新企业的进入,根据第3列计算的企业数的临界值为334个,57%的城市企业总数超过这一临界值,表明在大多数城市,其他产业企业的集聚不利于新企业的进入。即城市化经济对新企业进入不起作用。第四列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其他几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基本符合理论预期,全球化(exp)和市场化(priv)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新企业倾向于选择该产业出口较多的地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出口市场逐步扩大,出口市场的扩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需求,有利于新企业的产生。政府干预(govexp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地方政府干预不利于新企业的布局,过度的政府干预往往使企业的负担过重,提高经营成本,不利于新企业的成长,新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税收负担轻,政府干预较少、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表4 新企业区位选择:全部企业条件逻辑模型计量结果

我们进一步选择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几个典型产业分析集聚对不同产业新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表5)。纺织业的新企业区位选择受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效应的影响显著,纺织业倾向于集聚在同类产业周围,loc*loc不显著为正,表明与同类产业的集聚不存在拥挤效应,通过与同类产业的集聚,纺织业可以获取相关的市场信息,共用劳动力市场,建立前后向产业联系。由于纺织业也倾向于集聚在纺织业的loc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纺织业的地方化经济效应对新企业进入有显著影响,第2列的loc平方项不显著,表明同类产业的集聚不会造成拥挤效应。第1列urb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与不同产业企业的集聚不利于新企业的进入,第2列urb系数显著为正,但平方项显著为负,临界值为213个企业,低于大多数城市的企业数,表明对于大部分大中城市,其他产业的企业数过多可能不利于纺织业新企业的进入。

对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第1列的结果均表明,无论是对资源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同类产业的集聚有利于吸引新企业的进入,而不同类型的产业的集聚可能会挤出新企业。但第2列的回归结果显示,loc平方项符号显著为负,表明可能存在一定的临界值,同类产业的集聚超过这一临界值也会挤出新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类企业集聚企业数的临界值是108,仅10个城市超过这一数值,显示对少数城市,同类产业的集聚会挤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数集聚的临界值是2508,所有城市的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均低于该值,同类产业的通信设备制造业有利于新企业的进入。后两个产业第2列urb及平方项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可能是其他企业数对该两个产业没有太大影响,因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需要本地的或临海的资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则更多低依赖大城市的技术人才,受其他企业的影响不大,不像纺织业受成本因素的影响很大。

总之,新企业倾向于与同类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而不同类两位数产业的集聚往往会挤出新企业。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类型的产业的集聚往往容易挤出新企业,促使企业搬迁到密度较低的地区,对于资源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对新企业进入的影响较小,因为这两类产业更多地受制于当地的资源和技术,而非劳动力成本。

表5 新企业区位选择:全部企业条件逻辑模型计量结果

(二)同类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

不同所有制的产业之间是否有显著的集聚效应?我们进一步探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吸引的情况。本文分别引入虚拟变量代表新企业为国有控股集体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控股、外商控股与该地区2006年以前国有控股、集体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控股、外商控股企业数的交叉项。交叉项回归系数结果见表6。结果表明:

表6 不同所有制企业区位选择(交叉项回归系数)

首先,新企业倾向于与同类所有制产业集聚在一起。例如国有控股企业倾向于布局在已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集聚的地区,集体企业更倾向于与集体企业分布在一起,私营企业倾向于分布在私营企业集聚的地区,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倾向于布局在港澳台和外资企业集聚的地区。相同所有制的企业往往集聚在有利于其发展的地区,如国有企业往往分布在建国后具有较强工业基础的地区,私营企业多布局在市场化环境较好的浙江、广东等地,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多分布在东南沿海等参与全球化程度高的地区,新企业的区位选择仍然遵循这一原则,与已有同类产业的集聚还可能为了获取信息技术溢出,规避可能的市场或政策风险。

其次,新企业倾向于与相近所有制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例如国有企业也倾向于分布在集体企业集聚区,集体企业也会与国有企业集聚在一起,私营企业也会分布在集体企业、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周围,港澳台资企业倾向于集聚在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周边,外资企业也倾向于与其他所有类型的企业集聚在一起。这表明类似所有制的企业倾向于集聚在一起,不同所有制企业需要通过集聚才能建立生产上的联系,但公有制企业往往仅仅与公有制企业集聚在一起,私有制企业不仅与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还倾向于与公有企业集聚在一起以便获取集聚效益。

再次,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区位布局上没有与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靠近的倾向,而外资企业在布局上却会主动靠近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国的公有企业在布局上往往自成体系,较少与其他类型企业建立生产上的联系,由于公有企业通常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于同类型的外资企业,在布局上也常选择能够避开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的竞争的区位。但港澳台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为了熟悉市场环境、降低信息成本和经营风险,往往选择与内资企业相同的区位,而中国的政策也鼓励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建立生产上的联系,进一步推动外资企业主动向内资企业靠近。

五、小结

本文研究集聚经济对企业区位的影响,发现地方化经济而非城市化经济是影响新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新企业倾向于与同类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但不同类两位数产业的集聚往往会挤出新企业。本文选择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典型产业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对于这几类产业,新企业仍然倾向于集聚在同类企业周围,但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类型的产业的集聚往往容易挤出新企业,促使企业搬迁到密度较低的地区。对于资源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对新企业进入的影响较小,因为这两类产业更多地受制于当地的资源和技术,而非劳动力成本。本文还发现新企业倾向于与所有制的企业分布在一起,不同所有制的新企业也显示出同类企业相互集聚的特点,新企业倾向于与相同或相近所有制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但国有或集体新企业在布局上没有与外资企业集聚的倾向,而外资新企业往往倾向于主动靠近其他所有制的新企业,以便降低信息成本,获取集聚效益。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政策对新企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引导,鼓励专业化集群和专业镇的发展。对于不同类型产业应该区别对待,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企业迁移到中小专业化城市,鼓励高技术企业优化区位和产业联系,发挥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对于不同所有制企业,鼓励内资企业积极与外资企业建立起产业联系,提高内资对外资的技术和管理学习能力。

[1]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2]VENABLES A.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6,37:341 -359.

[3]FUJITA M,KRUGMAN P,VENEABLES A J.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M].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1999.

[4]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890.

[5]HELSLEY R W,STRANGE W C.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Matching in a System of Citi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0,20:189-192.

[6]HE C.Information Costs,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J].Regional Studies,2002,36(9):1029-1036.

[7]ROSENTHAL S S,STRANGE W C.Geography,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Agglomera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3,85,(2):377 -393.

[8]HENDERSON J V,et al.Scale Externalities in Korea[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1,49:479 -504.

[9]JACOBS J.Economy of Cities[M].New York:Vintage,1969.

[10]HENDERSON V et al.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5):1067-1090.

[11]DURANTON G,PUGA D.Nursery Cities:Urban Diversity,Process Innovation,and the Life Cycle of Produc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1454-1477.

[12]HE C,ZHU S.Economic Transi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Structural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J].Post Communist Economies,2007,19,(3):321 -346.

[13]BAI C,DU Y,TAO Z,TONG S.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3:397 –417.

[14]WEI Y H D.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States,Globalization,and Inequality[M].London:Routledge,2000.

[15]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16]MCFADDEN D.Conditional logit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Choice Behavior[M].In Frontier in Econometrics,ed.P.Zarembka.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105-142.

[17]COUGHLIN C C,TERZA J V,ARROMDEE V.Stat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91,73,(4):675 -683.

[18]HE C,FU R.Foreign Banking in China:A Study of 279 Branch Units in 32 Cities[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8,49,(4):457 -480.

[19]BEN -AKIVA,et al.Discrete Choice Analysis: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Travel Demand[M].Cambridge,MA:MIT Press,1985.

[责任编辑 马 涛]

F061.5

A

1009-1971(2011)06-0019-08

2011-09-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7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

王俊松(1983-),女,安徽利辛人,讲师,从事产业集聚、全球化与创新研究。

猜你喜欢

同类外资企业区位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同类色和邻近色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七种吃同类的动物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地理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