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外资企业地理集聚及其区位选择
2011-12-31王伟凯
王伟凯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制造业外资企业地理集聚及其区位选择
王伟凯1,2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从产业视角分析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外商投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区位选择。基于2002年和2007年的工业普查数据,选择七个代表性产业,运用基尼系数、Moran’s I系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七个代表性产业外资企业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这七个产业空间格局显著差异。总体上,外资企业高度集聚,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分布较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散且具有明显扩散趋势。泊松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制造业外资企业的集聚属于地方化经济,是同产业集聚;外资企业之间的集聚更为明显,受内资企业影响较弱。传统因素如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和政策制度对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区位分布仍然影响显著。
外资企业;产业差异;泊松回归;区位选择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从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在中国加入WTO后,外商投资更是达到新的高潮。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金额为550.1亿美元,到2010年增长为1088.2亿美元。
新时期,外资大量涌入将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外资投入的行业选择、空间结构相比以前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因素决定新入外资企业的空间区位选择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从20世纪90年代起,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许多学科的热点。地理学者和管理学者关注外资空间格局和区位选择。许多学者的研究指出了众多影响显著的区位因素,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来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区位因素包括传统因素,诸如劳动力成本、市场条件、资源优势、经济基础等,还逐渐重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和文化转向,囊括了一些制度政策和地缘因素[1~5]。
已有研究也发现集聚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关系密切。一方面集聚对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会促进集聚经济,二者产生一个良性循环。Caves认为外资企业往往作出风险规避的区位选择。外资企业会考虑其他企业的选择,从而形成了外资集聚[7]。实证研究也表明,制造业外资企业偏好产业集聚的区位[8~10]。但是少有研究区分企业资本类型来研究产业集聚,尤其在中国国有经济占据重要地位的制度背景下,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是偏好与外资企业集聚还是与内资企业集聚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在给定的区域内,某个特定产业的集聚,被称做地方化经济。地方化经济来源于同一产业的企业间信息溢出,本地某一产业或产品的专业化知识的遗留能够强化知识的积累与共享[11]。相应的,不同产业集聚在一定空间产生的外部性被称作城市化经济。这种外部经济与区位的规模和经济活动多样化程度有关。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会根据自身的产业特性选择不同的集聚类型区位,地方化经济对成熟的传统产业重要,而高新技术产业和商业服务业则更关注城市化经济。外资集聚的区位选择亦是如此[12]。对于制造业外资企业,集聚的动力是源于产业内联系还是产业间联系是本文要探讨的另外一个问题。
除了以上因素的影响,产业自身的特点诸如产业结构、要素密集类型等特点都会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依赖于专业化劳动力技能的产业会集中在他们所需要的劳动力市场,对于资源密集型企业如原材料加工,企业一定要获得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市场导向型的企业则需要布局在接近市场来实现利润最大化[13]。实证研究还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容易集中在某些部门[14~16]。
综上所述,对于外资的地理分布和区位选择研究需要关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尤其需要考虑产业自身的特性和集聚效应。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以下几点的完善:(1)以往研究多为国家层面或省级层面的,数据较为粗略,掩盖了小尺度的特征,本为则针对全国地级城市进行分析;(2)以往研究忽视产业异质的影响,本文从产业视角出发,选取制造业的七个行业为研究对象,重视行业差异;(3)重视集聚经济对外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其中主要区分产业联系和资本类型两种不同集聚的作用。
二、测量方法与数据
本文采用基尼系数来测算我国制造业外资企业不同行业的空间分布状况。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到1,数值越高,表明该行业外资分布越集中。其基尼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j和Xik为产业i中外资企业在j或k市工业增加值,xi为产业i全国总量,μ为产业i在各个地级市比重的均值,N为拥有外资企业的城市数量。为了比较制造业中外资企业的分布是否会集中在相邻空间单元,分布是否存在空间上的自相关关系,本文还计算了所选产业在地级市尺度的Moran’s I系数,其公式如下:
式中,当城市i与 j相邻时,dij取1,否则取0。xi或xj为城市i或j的都产业的外资企业个数,n为城市数量。Moran’s I值为正,说明外资企业集中分布在相邻地区。Moran’s I为负说明空间上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外资企业会分散分布。
本文研究对象为两位数制造业下七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分别是食品制造业(SIC14)、饮料制造业(SIC15)、纺织业(SIC17)、医药制造业(SIC2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SIC37)、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SIC39)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SIC40)①这里的行业代码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为标准,下文均按照此标准。。两位数制造业共34个部门,对于每一个产业进行研究较有难度,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倾向于靠近资源产地,其地理分布和区位选择受限程度较大,我们不做研究,按照产业分类,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余四个产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便于我们总结不同行业的外资差别。研究数据来源为2002年和2007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8。
三、制造业外资企业分布特征
(一)制造业外资企业行业投资差异
目前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都吸引了一定的外商直接投资,但是制造业行业内部外商投资存在差别。外商投资集中在某些行业。通过比较2002年和2007年的就业人数、产业增加值和资产总值占所有制造业外商投资比重,发现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最大,各项指标均接近20%,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只占2%左右,行业差别很大。2007年与2002年相比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几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所占比重降低,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增加,其中医药制造业增加趋势最快,资产总值将近翻了一番。
虽然在华外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例如食品制造业、纺织产业等等,外商也逐渐集中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如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等等,但仅仅是将一些劳动密集的生产过程或功能部分转移到中国[17]。近年来外商投资在中国开始偏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偏好高新技术产业,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例逐渐减少。这是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国内同类产业竞争激烈。外资企业在技术垄断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使得技术密集产业规模扩大。
表1 2002年和2007年分部门外资情况 单位(%)
(二)制造业外资企业地理格局演变
根据2002年和2007年各城市七个产业的外资企业个数分布情况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地理分布格局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中西部地区外资企业数目增多,新增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沿海地区,尤其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外资数目持续增加,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外资数目减少。该现象验证了空间计量分析的结果。
图1 2002年和2007年地级城市7部门外资企业个数
利用基尼系数和Moran’s I系数可以反映制造业七个行业在中国地级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部门基尼系数和Moran’s I系数
制造业七个行业外资企业在地级市尺度上的地理分布仍旧是高度集中的,其基尼系数在2002年和2007年都超过了0.85,大部分在0.90以上。产业地理集聚可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战略性选择,外资的集聚加强了技术溢出和规避风险的作用,所以集聚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了各个产业的外资具有较高的基尼系数。从行业来看,其集聚程度存在差别。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基尼系数较大,而纺织业和饮料制造业的基尼系数较小。总体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更为集聚。
各个行业2007年的基尼系数均小于2002年的,反映出我国外资逐渐由集聚走向分散的趋势,而2002年之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行业外资的基尼系数都是上升的[18]。由于我国东部地区投入成本的增加,外资开始由我国的东部向中西部转移或者出现北上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对比两年的基尼系数变化,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要比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减小幅度更大。由此可见,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相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外资分散的趋势更加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门槛过高,资本投入大,对区位条件要求较高,并需要产业发展的历史基础。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更依赖劳动力、市场或特殊原材料,发展的门槛相对较低,容易在某些具有地理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发展,所以劳动密集产业更易发生转移。
各行业外资的空间自相关Moran’s I系数均为正数,说明其地理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外资集中分布在相邻或距离较近的地区,进一步证明了外资的区域性集中分布。其中纺织产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系数都超过0.4,医药制造业最低。制造业外资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可能是因为以下原因:首先,邻近的地区在资源和区位条件方面比较接近,一旦这些条件有利于发展某些产业,那么这些产业就会同时在这些地区出现;其次,外资产业为了规避风险,当其他外资在某个地区投资成功以后,会有其他相同或相近的产业追随其投资,分布在其附近,便于模仿和学习;最后,当某个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会随着其规模增加而形成空间扩散,从而使得外资集聚的地区周边地区的外资企业得以发展,从而形成了外资企业空间分布的空间相关。
四、产业集聚与制造业外资企业区位选择
(一)模型和变量的选择
近些年来,尽管制造业外商投资有分散趋势,但其地理分布总体而言仍然是集聚的。在外资企业新的地理格局下,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会更看重哪些因素?外资的集聚又是采用何种方式?我们采用泊松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变量是离散的整数,一般的回归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适于计数变量的泊松回归模型。一个城市某个产业内的新进入外资企业数量可以认为是符合泊松分布的,因为这个数量是不连续的并且显著离散的。假定城市中某产业新增外资企业数服从泊松分布,则在这个城市观测到新增外资企业数yi的概率为:
参数就取决于一系列的解释变量,表示如下:
其中β是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向量,Xi代表影响外资企业的因素向量[20]。
基于前人的研究,我们选取一些重要的因素,来研究区位条件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变量选择概况如下:
第一,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是指由于经济活动和相关生产设施的区域集中而形成的正外部性以及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研究表明,外资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外资企业通常集中在经济活动聚集的中心城市或相关产业高度聚集的城市。但是具有以上优势的地区往往也是产业区域集聚的地区,众多行业共聚,同时外资的选择并不具备特殊性,内资企业可以作出相似的决策。那么对于新增外资企业的选址更看重的是产业内联系还是产业间的联系,是外资集聚水平还是内资企业集聚的水平。我们引入四个变量来研究外资集聚效应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分别是2002年同行业外资企业数(SFOR)、2002年同行业内资企业数(SDOM)、2002年其他行业所有外资企业数(EFOR)以及2002年其他行业所有内资企业数(EDOM)四个变量。通过这四个变量分组比较,我们可以判断制造业外资企业是强调本地化经济还是城市化经济,外资企业是倾向于与外资企业集中还是会与内资企业具有相同的分布。我们预期同产业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同时外资倾向于与外资企业集中,受内资企业集聚水平影响较弱。所以预期SFOR和SDOM符号为正,且SFOR的系数大于SDOM,而另外两个变量回归结果不显著。
第二,传统因素。传统因素包括成本因素、基础设施条件和市场三个方面。
成本是影响外资企业选址的最重要的因素,对外投资的发生往往是东道国具有某种比较优势,通过这种比较优势可以降低外资企业的成本。很多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进行投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在中国劳动力成本对外资区位的影响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答案[3]。考虑到名义工资可能不能真实反应劳动力成本,本研究采用效率工资(WAGE)来衡量劳动力成本,即用城市人均年工资水平与城市人均GDP的比值,这样能反映单位生产能力上的工资水平,我们预期高的劳动力成本不利于制造业外资企业的进入,预期符号为负。
基础设施是外资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包括交通、通信邮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基础设施落后会导致投资收益递减。这里我们选取三个变量来反映基础设施水平,一个是城市交通水平(TRAN),用城市的人均道路拥有量这一指标。另一个是邮政通信水平(POST),用城市邮政和电信业务总量占GDP的比重来反映。我们预期这二者水平高的城市对外资有一定的吸引能力,预期符号为正。还有一个变量是城市是否为港口城市(PORT)。此变量为虚拟变量。港口城市意味着良好的水路运输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还包含政策的因素。我们预期其影响为正。
外商投资区位选择所考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容量及潜力的大小。投资于市场潜力大的地区将有助于获得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消费潜力也是吸引外资进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之一。外资接近市场容量和潜力大的地区,可以减少寻找市场和产品运输的成本。市场容量成为决定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一个重要经济影响因素[19]。本文用城市的人均GDP来代表各个地区的市场潜力(MART),预期符号为正。
第三,制度因素。经济发展越来越关注制度因素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对于中国而言,在对外开放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阶段,相关的制度因素如政府优惠政策、对外开放程度等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20]。制度因素包括很多种,一是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东道国参与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签署的双边投资保护条约,贸易壁垒以及对待外资的态度。二是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东道国市场发育程度,金融外汇制度以及经济自由化程度等。三是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东道国私有财产的保护程度,法律完善程度等。四是企业运行的便利性,主要包括企业运行障碍,政府清廉程度,税收制度等[21]。制度因素抽象概念如何量化一直是比较困难的。新时期,各级开发区作为政府政策的载体吸引了大量内外资企业,形成了产业集聚。因此本文选取对外开放程度(OPEN)和开发区个数(ZONE)两个指标来反映制度层面的区域差异性。对外开放程度用城市对外依存度来表示,即城市进出口总额占城市GDP的比重。开发区包括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他国家级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共286个。预期这两个变量都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符号为正。
表3 泊松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
(二)统计结果分析
回归分析前先检验自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人均GDP与效率工资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为-0.67,但该变量回归结果并不显著,其余变量相关性均不高。各行业2002到2007年新增外资企业区位选择与2002年前的外资企业分布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44、0.31、0.67、0.66、0.82、0.80 和 0.82,这种高相关性暗示了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增外资企业会倾向外资企业之间的集聚。进行泊松回归时需剔除增量为负的样本,样本数量的差异暗示了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迁出较多。泊松回归的估计结果见表4和5。通过对比同行业外资企业数、同行业内资企业数与其他行业外资企业数、其他行业内资企业数两组变量的系数的大小,发现同行业集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其他行业的集聚对外资企业的影响为不显著或抑制作用。七个制造业行业的外资进行区位选择时更加重视产业内联系,本地化经济对外商制造业区位选择影响显著。制造业不同于服务业等,并不关心所在城市的经济活动的多样性,更看重本地化的产业内配套,强调产业内贸易,各行业内部联系紧密,行业之间少有联系。其他行业集聚程度对这七个行业外资的影响不显著,有时候甚至为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在城市空间和市场上出现竞争。
表4 劳动密集型产业泊松回归结果
通过对比同行业外资企业数、其他行业外资企业数和同行业内资企业数、其他行业内资企业数两组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分析制造业外商投资区位选择中不同资本类型集聚的影响。在产业内联系为主导前提下,我们更看重同行业外资和内资两个变量的系数。按照统计结果,对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而言,两种资本类型的集聚都会促进外资进入,但外资集聚程度影响作用显然更大,这些行业外资更倾向于和外资集聚。而对于饮料制造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外资反而会依赖内资分布。外资和内资如果在同一产业中出现相同的集聚特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共同的外部优势条件,二是二者之间存在正的集聚外部性。由于这两个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受国家政策调控分布情况较多,外资企业与其产业链之间的联系就使得外资企业的地理分布跟随内资企业。
表5 技术密集型产业泊松回归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的行业中,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外商投资具有负向关系。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对外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尽管以往的研究对劳动力成本的研究还没有定论,但本文的结果确实非常显著可信的。说明对于制造业而言,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依旧是吸引外资在华投资的重要因素。市场容量和潜力这个指标却和预期的不符。这是因为目前中国外资企业的投资绝大部分是出口导向型投资,还不属于市场拉动型投资[22]。制造业的投资是寻求低成本高利润的投资,对市场要求程度不高。交通条件对于外资投资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的促进作用更强。许多制造业外商投资是出口导向型或OEM的生产组织方式,所以外资更倾向于在基础设施完善,尤其是对外交通或城市交通便捷的城市设厂,既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运输,也可以减少企业的交通成本[23]。但是邮政电信的水平在这里和外资的区位选择关系并不显著。港口这个变量和城市外资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的港口城市都为东部地区,经济水平发达,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港口城市拉近了与国际市场的距离,提升了城市交通水平,很多港口城市也是我国率先开放的一些经济特区,所以一个城市是否港口城市对于外资选址影响很大。
开发区个数也可促进外商企业的投资,尤其是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类可以解决地方就业以及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和医药制造这类新兴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城市开发区一般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和优惠的政策支持,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但开发区一般支持的产业为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少污染的行业,使得纺织产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的分布与开发区呈现负向的关系。对外开放程度对纺织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商投资均是显著的而且系数很大,且为正相关关系。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参与贸易活动,可以不断地积累东道国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相关知识和经验,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所以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此外,中国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为出口导向型企业,所以对外开放程度是企业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对外开放程度的依赖程度高,说明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正逐渐成为出口的主导产业,而食品、饮料以及医药制造业外资投入的主要目的是占领中国市场,出口减少[24]。
五、结论与建议
中国加入WTO以来,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推动了制造业外资企业地理格局的演变。外商投资逐渐开始偏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医药制造业增长速度最快,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速度放缓,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比重逐渐降低。空间分布上,制造业外资企业高度集聚,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但是近年来开始逐渐分散,劳动密集型产业更为明显。
统计分析表明,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分布和选址存在产业差异,也存在区域差异。集聚经济对外资影响显著。制造业外资区位选择更看重地方化经济,同一产业集聚促进外资进入。同时制造业外资区位选择更关注外资集聚程度,受内资企业集聚程度影响较小,其中只有饮料制造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会偏向内资集聚。制造业外资区位选择还取决于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水平、政策环境等因素。其中劳动力成本和政策优势依然是影响较大的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对于技术密集产业影响更大。政策因素中开发区个数对于纺织业有负向影响,这和开发区的产业特性有关。
我国制造业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扩散趋势明显,未来中西部地区要做好承接外资转移的准备,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劳动力资源和政策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进入,以产业发展为主题。技术密集型产业则更加集聚在那些拥有历史基础、经济水平发达的沿海地区,外资在华投资开始偏向于这类产业,这些地区要利用这个机遇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加强产业内联系,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等措施吸引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进入,以产业升级为主题。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产业空间格局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不同于国有经济,外资企业布局更加自由,也更倾向于集中,导致了极化现象,国家需要采用政策激励改变外资分布的不平衡状态,缩小地区差距,还要兼顾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率,这种方式虽小地区差异可能最为有效。
[1]COUGHLIN C,TERZA J,ARROMDEE V.Stat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tion of FDI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73:675-683.
[2]COUGHLIN C,CLETUS C,ERAN 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A Spatial Econometric Study[J].The World Economy,2000,23:1-23.
[3]CHEN C.Regional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J].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1996,23(2):18-30.
[4]鲁明泓.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与中国投资环境评估[J].经济研究,1997,(12).
[5]魏后凯,贺灿飞,王新.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动机与区位因素分析——对秦皇岛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2).
[6]DEICHMANN U,KAISER K,LALL S V.Agglomeration,Transport and Region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J].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5,3477.
[7]CAVES E.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Foreign Investment[J].Economica,1971,38(149):1-27.
[8]WHEELER,MODY.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ocation Decisions:The Case of US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2,33:57-76.
[9]GUIMARAES P,O FIGUEIREDO,D WOODWARD.Agglomer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Portugal[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47(1):79-113.
[10]贺灿飞,魏后凯.信息成本、集聚经济与中国外商投资区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1,(9).
[11]GLAESER L,et al.Growth in Citi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100(6):1126-1152.
[12]刘作丽,贺灿飞.在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09,(6).
[13]HUALLACHÁIN B,N REID.Sectoral Difference in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merican Manufacturing[J].The Journal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1996,75:201-235.
[14]韩剑,潘沁,徐康宁.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3).
[15]方勇,张二震.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16]FAN C,SCOTT A.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evelopment:A Survey of Spatial Economic Issues in East Asia and A Staitistic Analysis of Chiness Regions[J].Economic Geography,2003,79(3):295-319.
[17]贺灿飞.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8]赵伟,张萃.FDI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基于20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7,(11).
[19]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其变化[J].地理学报,1999,(2).
[20]魏后凯,贺灿飞,王新.中国外商投资区位决策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1]鲁明泓.制度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一项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7).
[22]梁琦.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2003,(9).
[23]李郇,丁行政.空间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07,(5).
[24]贺灿飞,魏后凯.新贸易理论与外商在华制造企业的出口决定[J].管理世界,2004,(1).
[责任编辑 马 涛]
F061.5
A
1009-1971(2011)06-0027-08
2011-09-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65;41071075)
王伟凯(1987-),男,新疆昌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