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1-12-29张杰明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已势在必行。学会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摆在每个班主任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摸透学生心理,因势利导、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个别辅导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近年来,学生自杀、出走、厌学的事例屡见不鲜,证明了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已达到不平衡甚至是不健康的状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学生在这个时期特别需要成人做他们的朋友,给他们心理上的具体辅导与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的导师。班级不仅是开展教学的集体,也是学校中的基本生活集体,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要比其他老师多,条件更优越,班主任有可能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交友情况,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因此,在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适合也最能够把这一项工作开展好的角色,就是班主任。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创建及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方面,相对于其他任课老师和家长来说,班主任能起更大的作用。
二、当前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征。表现为: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要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由于环境、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班主任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通过谈心活动,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无所顾忌,愿意向教师倾诉真情。然后,针对学生不同实际,对症下药。
(2)要耐心疏导,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5岁~18岁之间,这个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学生这些变化,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常人的思想去要求衡量学生。尤其对一些后进生,万不可一味训斥、责怪,而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3)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加强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班主任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4)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一,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学生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团体辅导活动中得到启迪,消除困惑,逐渐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金钥匙”,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其二,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盐城市盐南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