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创新电工电子教学模式初探
2011-12-29袁军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摘要:电工电子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其实验实习教学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也要注重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增强学生主动意识,不断满足他们自主实验的要求。
关键词:电工电子;教学模式;探索
一、树立热爱专业思想
教育学生既然选择了职业学校,既然选择了学习电子电工专业,不管最终目的是作为谋生手段,或参加对口高考,我们都要从内心深处去喜爱它。在现实中,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现状是学习基础较差,目的不明确,对专业缺乏爱和兴趣,读书大部分原因是迫于家长压力而来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意志力不强,虎头蛇尾,刚开始热情高涨,过一阶段就不能持之以恒了,不思进取,慢慢落伍。可见,加强对学生爱岗敬业和专业思想教育何等重要。
在学习上要像蜜蜂一样勤奋,多学多干才能有所成。特别是在刚开始接触专业知识时,不要给自己划定什么框框,知识面越宽越好,可以围着一个专业链和专业群探索下去,不能学什么专业只学一些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给你技能,其他相关知识一样会给你思想的。如学生去工厂实习时,在维修电气设备时,不仅要接触模拟电路,同时像数字电路、单片机、钳工、焊工都要涉及。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面宽些,在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为学生以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贯彻“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原则解决的是专业理论课程和生产技能实习“两张皮”的问题。“工学结合”原则解决的是学校教育和企业脱节的问题。每个模块不论是基础技能训练,还是应用技术学习,其教学课题的设计首先考虑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且许多课题就应取自企业生产过程和通用产品工艺,保证技能训练对企业工作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匹配性。电类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电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电类专业课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将企业和工厂作为我们的第二课堂。例如《电机与变压器检修与制作》模块的教学中,学习子模块《电动机的拆装、首尾端的判别及常见故障检修》时,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的电机厂参观,学习。在《PLC编程与操作》模块中,各个子模块都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来设计编排。在完成《电工基础知识与实训》《电子基本技能》《典型模拟电路设计与安装》这三大模块的学习后,安排学生下企业实习,就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进行实地见习与练习,保障电专业教学与企业工厂不脱节。
三、合理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工作室是面对市场开放式的,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变为面向符合现代实用技术的市场发展需求的开放式教学。现代课堂不再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笔,而是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电子网络乃至市场等,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的东西。这种模式加强了教学与市场的联系,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距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就是借鉴师傅带徒弟的言传身教之法,增强教学互动,通过示范性教学较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使学生能够有次序、有目的和比较系统地学习,即把基础内容和动态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这一教学模式适合于《典型模拟电路设计与安装》《典型数字电路设计与安装》《PLC编程与操作》《 电子CAD》《单片机应用与设计》这几大模块的教学。通过市场调研、组织素材、与企业交流等直接参与的生产实践活动,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面对企业和市场,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使学生在校期间更加明确学习目的。
四、借用“剧本化”的实训课程考核
现在职校学生就业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就业之所以成为难题多是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没有职业修养;第二,不会运用技术;第三,缺乏职场自信等等。所以,电类专业课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如何去做职场中的人,同时要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环境中如何使用电类专业技术,学会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用“剧本化”的实训课程考核。在现有的实训基地,上演我们预先设计好的剧本。让学生扮演剧本中的一员,最终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评价。这种剧本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和一个结合点,所谓两个方面即职场规则方面和技术使用方面,一个结合点就是指在特定的职场规则下运用技术解决具体问题。这样的剧本实训考核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在实际工作环境内如何做人、做职场人、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运用技术解决技术问题、解决非技术问题等等。在完成“剧本化”实训考核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作为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与构建自我。因此,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能力提高和素养养成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磨炼,学生毕业时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从而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南京市浦口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