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2011-12-29邱金珠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科学学习的认知背景,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些科学概念,理解科学定律和科学原理,并且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培养他们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在学业考试中也非常重视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有所收获,使实验教学不流于表面形式呢?作者结合自己平时的实验教学实践,分别从实验细节、变验证为探究、重视分组实验评价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实验教学;效率;策略
  
  《2011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科学部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业考试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纵观近几年中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初中学业考试中考查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试题(实验题)占总分20%以上,而从每年的中考试卷分析中得知,学生对这一板块的得分率普遍较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一线老师的重视。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在实验题中得分率低,离不开平时实验课的低效。如何提高实验课的效率成当务之急,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我的做法。
  一、善捉实验细节,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科学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自己初步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方面。纵观近三年的中考题,也都有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察。如:2008金华9、2009温州3、2009台州14、2010宁波6、2010衢州3、2010义乌2、2010台州3。
  其实,这些实验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甚至有些老师在实验课堂上讲过多次,学生自己也做过多次,为什么在学业考查时还会出错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做实验或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没有重视操作技能的规范与否这一细节。很多学生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自己做时敷衍了事,老师演示时只看现象。那么,如何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实验中实验操作规范与否呢?我觉得在实验课上将学生的实验操作用相机将它拍下来,然后现场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评价,可以提高实验操作规范的培养。如:我在九年级《酸的性质》学生实验课上,我让大家先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领进行回顾,接着大家进行实验,我在巡视中拍下一些照片马上进行展示。
  通过提问,让学生找出上图中实验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以及这样操作的后果,最后总结出滴管的正确使用、如何正确取固体药品、试剂瓶塞、玻璃棒的正确使用等。这样让学生自己操作,然后通过事实(照片)为依据的实验课,对提高学生的规范操作技能有一定的效率。
  二、善变验证为探究,提高探究实践能力
  有这样三句话:如果你讲给我听,我会忘记;如果你做给我看,我会记住的;如果你带我一起做,我会理解的。验证性实验限制了学生的实验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地把一些验证实验变为探究实验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如在《大气压的存在》教学中,教材用了一个验证性实验来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图略)。其实,学生对用这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是有怀疑的,很多学生认为纸片掉不下来是被水吸住的。对此,我把它设计为探究实验。
  学片断如下:
  问题:为什么纸片在那些情况下(图略)都掉不下来呢?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激烈辩论:被水粘住的,被周围的空气托住……(课堂气氛热闹)
  师:是不是真的被周围的空气托住呢?你有办法用实验证实吗?(安静地思考中)
  生1:一个放在空气中,另一个放在真空中,进行比较。
  生2:把此装置放在没有空气的地方,看看纸片是否掉下来,如果纸片掉下,说明刚才是被空气托住的。
  师:怎样做到没有空气呢?
  生多位回答补充:模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把杯放在玻璃罩中,然后抽去罩内的空气。
  师:很好,现在老师按同学们的方法来做这个实验。
  演示:(1)把装满纸片的瓶倒过来,放在玻璃真空罩中。(抽气时,叫学生看一下。)
  问:水和纸片有没有落下?
  生:没有。
  演示:(2)然后抽气接近真空状态(图略)。纸片落下,水流出。(学生脸上露出喜悦之情。)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水和纸片没落下,是因为有周围的空气托住。(这时,学生很兴奋。)
  师:很好,也就是说,这是因为大气对纸片有一个向上的压力,也就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压强。由于这个压强是大气施加的,我们称之为大气的压强,简称大气压。
  在本实验教学环节,我始终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没有用验证实验的方法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分析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要想得出是大气压的原因必须控制“有无大气”的变量,需要一个真空的环境作比较。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还提高了学生探究主动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善用实验评价,提高分组实验的实效性
  有时学生在分组实验中会得不到需要的结论或者说实验是完全失败的,那怎样让学生在失败的实验中也有收获呢?这时我们应该要发挥评价的作用,只要评价、分析、总结过,学生就会有所收获的。所以我每次在实验结束前,总是让一些小组说说自己实验的过程,接着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扮演“评论员”“仲裁者”的角色,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方式,找出失败的原因,积累成功的经验。比如,在做酶的活性受PH影响实验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步骤。
  序号项目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注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1毫升 1毫升 1毫升
   2注入蒸馏水 1毫升 —— ——
   3注入氢氧化钠溶液 ——1毫升——
   4注入盐酸————1毫升
  5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毫升 2毫升2毫升
  而部分学生在做实验中失败了。此时,我叫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展现或描述出来,让大家一起评价他们失败的原因,结果是他们将序号中的1和5弄反了。
  如果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经常性的自评、互评,能落实实验中的疑点,能不断校正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就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实验教学是一门艺术,应不拘一格。新课改给科学教师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实验教学的高效性,这将是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