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和运用

2011-12-29徐红梅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摘要: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能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使未知化为已知,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尝到乐趣和成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新课程下提高生物学教学实效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问题情境的创设种类、组织问题情境教学的方式、问题情境学习的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对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问题情境;种类;教学方式;评价
  
  一、问题情境的种类
  (1)呈现型问题情境。这是将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的一种情境。如,教师利用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设计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归纳,以达到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设疑方法,多用来理解某一知识、概念、观点等。由于它所提供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极其有限,这类设疑只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因而我们的设疑不能只停留在这类问题情境上。
  (2)发现型问题情境。这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他人提供问题。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探究史》的时候,老师设置如下问题情境。师:一粒种子能长成苍天大树,植物是从哪里进行物质积累的?生甲:从土壤。生乙:从空气。生丙:不对,植物生长都需要浇水,应该从水中吸收营养物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不同回答,形成认知冲突,想知道哪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接下来教师抛出亚里士多德观点,“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亚里士多德是著名学者、科学家,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偏向这一观点,有的学生在怀疑中思考。创设发现型问题情境的常用方式有: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提出个人要学习的目标,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和学习后质疑、标新立异等。教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把学习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深刻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3)应用型问题情境。这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现实社会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或有目的制造矛盾,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地、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如学习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为农民制定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提高农作物产量,一方面提高光合作用,另一方面降低呼吸作用,如蔬菜大棚用蓝色塑料薄膜或挂红光灯、蓝紫光灯,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增强光合作用以增加有机物的积累,夜间适当降温以降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这样的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养成变换角度、变通思路考虑问题的习惯。
  (4)创造型问题情境。这是指让学生不满足现有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做新的探索、补充新的见解。如学习了标志重捕法后,教师拿出一大袋黄豆和一小袋赤豆,要求学生估算出黄豆的数量,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最终想出了用标志重捕法类似的实验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未提示或少提示可联系的信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创造性地从已学知识中发现可类比的对象,找出源问题与目标问题中隐含的相似属性,实现迁移,从而达到求解的目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逐渐形成。创设此种情境进行教学,教师常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如“除教材中关于……方法之外,你还有自己的方法吗?”也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展开想象。如提问“假如你是市环保局长,将怎样治理本市环境?”通过这种角色的设计和转换,鼓励学生积极寻求现实的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类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问题情境教学其本质特征是师生间、生生间多元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二、组织问题情境教学的方式
  (1)课堂讨论活动。讨论是生物课常用的体验式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通过讨论的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更多学生动脑、动口,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要使讨论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式,如同桌共议、小组讨论、全班发言等。讨论中,教师要适时介入,给予必要的引导、辅导。如在染色体组的概念教学中,我先在黑板上画出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后进行提问:“图中果蝇体细胞内有多少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后的配子中有几条染色体?”然后让学生把这几条染色体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出来,接着告知这四条染色体可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当学生感到理解困难的时候,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给染色体组下定义,再把自己的定义和教材中的定义进行比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对直观的图解有个初步的印象,这与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是一致的,并且能锻炼学生从具体图像中抽象出概念并组织语言描述的能力,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进行修正、完善,加深对疑难概念的理解。
  (2)案例辩论活动。对于需要开展案例辩论的,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对于案例的评判,教师不能一人独揽,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辩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型。
  课堂上的案例辩论活动比讨论活动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发表不同观点,在“头脑风暴”等活动中,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明辨是非曲折,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运用。在教学中,教师注意结合案例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时机,设计适合的辩题,通过多种途径自行寻找相关资料,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知识开展课堂案例辩论。例如在讲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时,先放了一影片《逃出克隆岛》,该影片中克隆人被称作产品,出现问题的“产品”可以被任意销毁,而影片的最后,“产品”又将本体杀死后取而代之。结合现实中大家对于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学生就克隆人安全和伦理问题展开辩论。
  (3)角色体验活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小节目,让学生或检验现实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如:艾滋病与健康,以小话剧的形式,一位同学饰演一个由于吸毒而感染艾滋病的高中生,由此让学生知道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及青少年应远离毒品等。
  (4)社会调查活动。实践出真知。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的分析,深入分析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思考、去顿悟、去感受。如《人类遗传病》一节,指导学生开展调查高度近视遗传病,撰写调查报告,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老师指导学生调查了高一、高二学生高度近视调查情况,以及与家长的视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得出如下结论:不论高一年级还是高二年级,男女生深度近视的比例接近,无显著性别差异;而且且随着年级的增长,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深度近视的比例都在增加,说明后天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大。父母双方视力均正常,孩子视力也正常的比例比双方或一方视力异常的家庭高,也就是说父母双方或一方视力异常的家庭,孩子视力也异常的比例比双方视力均正常的高,可见视力的好坏受遗传因素影响;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深度近视的发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有所减弱。这样的社会调查活动过程,对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关键因素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激励性评价。生物高校课堂模式中运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两点: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三、问题情境学习的评价
  (1)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品尝成功的“滋味”。然后,再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和分心,集中精力面对任何压力和挑战。
  (2)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依据教学对象,做到“生畏而扶、生怯而激、生馁而鼓”;依据教学过程,做到“遇疑而启、遇难而助、遇惑而解”;依据教学氛围,做到“遇冷而温、遇闷而扬、遇散而凝”。在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学生的个体才能发展,发现、创新的品格和能力才得以弘扬和提升。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深刻内涵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探索和反思。只有来源于实践的理念才是鲜活的,扎根于实践的理念才是永恒的,持久的。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实践,自觉反思,新的课程理念必将为我们所用,生物学科的功能也必将会得到进一步发挥和体现。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