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资料在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2011-12-29丁怀卫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资料,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相关的问题。现在的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从书中或网上搜集来的资料,为学习课文做铺垫,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迅速走进文本,消除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但是,如何运用好搜集来的资料呢?笔者认为,要掌握好“时”和“度”。
一、在学生理解文本有难度时
学生因为年龄小,生活阅历少,所以有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讲是完全陌生的。如果在教学课文之前不让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在感悟文本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难度。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问:为什么中国的女人要裹脚,裹脚是怎么一回事?这里能看出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个问题引起大家议论纷纷,在留给了学生短暂的思考之后,教师启发学生用搜集的资料说话。
生1:古时候称女人的脚三寸为金莲,四寸为银莲,五寸就叫铁莲,脚越小越好。
生2:那时候的人看新娘子不看脸长得漂不漂亮,而是看脚的大小,小脚就美,大脚就是丑八怪。
生3:如果女孩子不裹脚就被认为没有教养,会被别人笑话,长大了也嫁不出去。
生4:裹脚之前要先用热水把脚泡软,除大脚趾外,其余四个脚趾都要折断卧于脚前掌之下……
起先学生只注意到裹脚不好,但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裹脚,怎么裹法,于是此时他们懂得了藤野先生对专业知识的求实精神,对于中国妇女的同情,也能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敬意。
二、在学生无话可说时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有些文字说理深刻,能给学生思想以启迪。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吃透,让其思想的精华像血液一样渗入学生体内,伴随他们成长。
例如《口语交际》中有这样一句话:“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在学生反复朗读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出人意料的是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接下来两位同学的回答也都不尽如人意,根本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教师改变了提问的方式:能结合一下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吗?这时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同学们都侃侃而谈。
生1: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并不表示向那个无赖屈服了,而是因为他胸怀大志,想要建功立业,后来韩信终于成为了一名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暂时的弯曲是为了将来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取得辉煌的成就。
生2:越王勾践在战败后给吴王当奴仆,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图谋发展。等到越国强大以后,再一举消灭吴国。所以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一个人在逆境时要学会适当弯曲,争取到时间和空间后,再爆发出来,那种威力是不可阻挡的。
生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气节,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一种智慧。如果暂时的退让能换取以后的胜利,为何非要选择牺牲呢?
三、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学生对文本不仅要能够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披文入情,体会感悟到作者语言文字蕴涵的感情。此时的朗读成为学生感悟体会情感的最佳途径。此时适当补充资料,用鲜活的画面引领其迅速进入情境,用丰富的资料弥补其认知领域的空白,来唤醒其沉睡的情感世界,此时学生的朗读往往会发生质的飞跃。
如在教学《沁园春·雪》中,学生读到下阕时,也仅仅抓住了“折腰”“输”“逊”“只”等几个词语,并没有体会到文中作者的豪迈之情。于是,教师让学生补充如下材料:这首词写于何时何地,作者有着怎样的情怀?学生在交流之中得知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在补充了这些资料后,想读不好都难。
四、在深化文章主题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一般学生经过潜心会文,品词嚼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明白文章的主旨是没有问题的。但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理解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如在教学《游子吟》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寸草心”到底能不能报答得了“三春晖”?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认为不能。这时教师没有以裁判员的身份宣布谁对谁错,而是用大屏幕出示了这样一份资料:
孟郊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是母亲含辛茹苦把她养大,供他读书。希望他将来能高中做官,光宗耀祖。但孟郊科考之路很不顺利,屡试不第,直到50岁才考中进士,53岁才做了一个偏僻小县的县令。这一年的冬天出奇得寒冷,可他连烤火的炭都买不起。孟郊凝望着天空中的月亮,遥想远方的母亲,想到自己一直希望能把母亲接来团聚,但无奈俸禄微薄,不能如愿,此时此刻,孟郊泪如泉涌,随即挥笔写下了《游子吟》这首流芳千古的诗句……学生阅读完这段感人的材料后,不仅解决了心头的疑问,而且走进了孟郊的内心世界,不仅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千古名言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而且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语文课堂是对话的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当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师就要充当疏通者的角色。这时,教师要适时地补充资料,引导学生交流,就会使学生短路僵化的思维畅通灵活,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邳州市官湖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