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11-12-29揭婷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体育锻炼是增强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调节与促进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江西省宁都三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根据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情况
笔者根据《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对江西省宁都三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其中男生223份,女生160份。对问卷所收集的数据按说明的问题类别归类并进行常规数理统计,调查表明:49%的学生没有自己的锻炼计划,只有6.1%的学生有自己的锻炼计划,44.9%的学生随机安排自己的锻炼计划。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方面,男生和女生还是有所区别的。虽然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的目的在于缓解压力和爱好、兴趣,但是也有50%的女生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比男生高的,而男生的目的还是更注重于爱好兴趣。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喜欢维持在60分以下(占63.3%),女生大多数喜欢维持在30分~60分(占57.5%),而男生维持在30分~60分为32.7%,在90分~120分为32.8%。就总体而言,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都在60分以上的学生只占36%,多数学生喜欢在傍晚进行体育锻炼(占57.1%),女生在晚上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占42.5%),而在早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还不到10%。这可能是和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致使早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有关。
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第一,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太多的选择往往导致无所适从。网络世界的虚无缥缈,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了运动场,越来越多的“胖墩”“豆芽菜”出现在中学校园里。
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当前,学校体育课程的出发和归宿点始终落在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上,人与运动的手段关系完全颠倒,运动异化为动作技能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对学生造成沉重的身心负担,从而挫伤了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结论和建议
(1)培养中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应成为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目标。学校体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教会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容与方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素质和能力基础。
(2)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使其接受健身指导的培训,提高健身理论和健身技能水平,并能系统、深入、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
(3)加强课外锻炼的组织和管理,为学生形成科学体育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多举办一些大众化的、娱乐性强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体育比赛,使那些不爱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也来感受体育赛事带来的快乐。同时还应该改善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适宜的环境。
(宁都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