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对策研究
2011-12-29梅胧文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摘要: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中小学音乐教育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本,以音乐为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旧有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为依据。在新的音乐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把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重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1)民族传统音乐课程资源。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掘民族的传统课程资源,实现“古为今用”。音乐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我国音乐历史和音乐传统,了解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资源,让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为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创作服务。
(2)社区音乐课程资源。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音乐文化资源,音乐教师需要进行不断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时,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3)网络音乐课程资源。在今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有人戏称当今世界已经是个“地球村”了,无独有偶,教育领域也逐步在实现教育信息化。学校的校园信息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网络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重要环节,网络以较快的速度传递着各种音乐资源信息,音乐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关注音乐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音乐课程的发展和音乐教师的发展,所以音乐课程评价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具体而言,第一,音乐课程评价目标多维化。第二,音乐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第三,音乐课程评价方法多样化。音乐课程评价方法如何更好地实现,需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结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查等方式进行评价。
(1)教师要深入认识评价的多重价值,正确把握其诊断、激励和改进的作用。多数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注重了评价的检查和督促作用,这种评价的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因而是片面的。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评价的功能与目的,全面认识和掌握评价的多元价值并均衡发挥评价的功能,诸如判断与甄别、导向与激励、诊断与改进等。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视,而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只看到了廉价的表扬和变着法的检测和督促,这只是单一的浅层次的评价,显然没有实现评价的多元价值。
(2)在课堂上全方位地运用和体现评价的功能,使之有机地渗透结合,服务于教学。评价是门艺术,好的教师应该是运用评价的专家。在教学计划或方案开始前,运用诊断性评价对教学对象进行预测,我们会知道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状况和进程进行了解,在即时评价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解决,以追求最佳的效率和效果。课堂上的评价必须是及时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我们只有全方位地体现和运用评价的价值和功能,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课堂上让他们得到更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空间,行使自评和互评的权利,这样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三、转变观念
(1)加强音乐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是离不开生活的。音乐课堂作为学生和音乐教师在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音乐课堂也是生活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音乐课堂离不开生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加强音乐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①关注学生的音乐生活经验。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的审美情感经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关注和热爱音乐生活。②音乐教学贴近生活。生活世界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科学的客观世界。所以音乐课堂教学是在音乐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进行,音乐教师的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2)寻求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①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课堂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②尊重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去欣赏学生,指导学生去进行探究和创造,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需要尊重。③形成“学习共同体”。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体现出音乐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中的一员,“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音乐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以及合作学习实现教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音乐教师与学生是音乐教学中的主体,音乐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主体。 “教学相长”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一种结果,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目标,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音乐教师的发展、音乐课程自身的发展。在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需要音乐教师爱护学生,才会有学生尊重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对话与交流,理解与促进的发展性师生关系。
(4)推进音乐教师专业化。推进音乐新课程实施,需要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教师。当然,音乐新课程实施也会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这个过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推进音乐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音乐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因此,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育、教学才能发生质的变化。开发利用好中小学校网络资源、校内音乐教育课程资源以及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使学生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霞.高中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D].湖南:湖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