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设计与反思之我见
2011-12-29刘雪玲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摘要: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初中历史课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能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标准。
关键词:历史;教学;设计;反思
历史课的内容庞杂,作为历史老师,要真正讲好历史课,难。这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学习与记忆。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要教会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如何使学生从历史课“苦学、厌学”的“苦海”中脱离出来,而变得“乐学、善学”呢?
一、利用乡土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将乡土史料穿插结合,在讲到《统一国家的建立》时候,配合课堂教学作点补充,不仅有助于教材的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有助于学生具体认识统一国家中秦始皇的一系列举措。针对这种地域特点,我们有意识地挖掘相关乡土题材。汉文化作为徐州地域优秀的乡土文化,具有其他文化不可取代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徐州在两汉四百多年间劳动人民生活、生产、精神创作所积累起来的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有着丰富的可供挖掘的教育资源,是发展与创新德育,传承民族精神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活教材。为了使学生全面地、真实地了解徐州,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徐州的情操,带领学生考察了汉墓、九里山古战场遗址、游览沛县的歌风台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画像石、汉墓、汉兵马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认识到,徐州自古是一块孕育先进文化、文明的地方,经过对汉文化的认识,摒弃了偏颇的认识,缩短了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的历史事实之间的距离,避免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的空洞,提高了学生学史的兴趣。
二、探索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掌握知识的方法、技巧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
(1)探索掌握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当中,将分散的知识融入知识系统,成为该系统的主人。历史学科的每个部分的内容与完整的知识体系都是相关联的。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分为若干小专题,再进一步细分,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做到宏观把握,微观细研,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2)探索识记知识点概念的途径。快速的知识获取,持续的记忆,准确的再现,是学习效率的体现。每一个知识、概念有不同的记忆方法,要掌握它们的规律,提出合理的记忆技巧,探讨知识信息的合理加工,方便记忆能力效率的提高和掌握知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相关技巧,供需要的学生借鉴,做到举一反三,变抽象的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对象,探讨合适的记忆技能,相互沟通和提升。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3)探索概要掌握知识的要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光靠死记硬背,效果不高。需要把复杂变简单,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加工,将其中的记忆要素提取出来。这个不妨借鉴语文教学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简化句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也可以结合数学的“集合”的概念,对分散的信息,进行分析、重组,建立新的知识框架,便于掌握。
三、运用电教进行品德教育
通过讲授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加方便。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开展读书活动。比如开展“伟人少年时代”演讲比赛、“英雄在我心中”讨论会、“革命先烈”故事会等活动,激发了学生们读书的积极性。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刻苦读书、求学,寻求探索革命真理的艰难曲折历程,常常吸引着学生,打动着学生的心灵。我们还搞了“学习先烈诗抄有感征文”“我最崇拜的英雄”主题会、“历史上科学家专题讲座”等,加上每周的升旗仪式,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在学习史实的同时,也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奋发学习,为使中国早日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这就很容易获得学生的共鸣。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扬弃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应时代的主流。教学设计与反思来自于实践,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宋慧芳.改变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成长[J].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