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活化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2011-12-29石登光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需要生活化。能用生活理念构建语文教学的新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怎样才能用生活理念构建语文教学的新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最后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工具呢?
一、让识字教学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而能把语文这一生活工具用活、用好,我们可得从识字开始。根据汉字特点,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①加减变换法。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熟带生,偏旁带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例如,“目”“白”“大”“王”等,减一画会是什么字呢?加一画又会是什么字呢?(当然这类型的字很多)利用熟字进行造字,进行记忆,既有趣,又记得牢。②走进生活法。例如,鼓励学生去书店、上网、收看电视……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布置家长和学生一起收集一些广告语,并在语文课上相互交流,让每位学生写出自己家的地址。相互交流看,这样既增进感情又认识了新字。③歌谣谜语法。如“告”有学生是这样想的“一口咬掉牛尾巴”“茶”同学们又是这么说的“草人骑木马”。当然,识字教学不仅有上面几种,还有表演法、联系法、比较法等等。不论你用哪一法,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才能达到识字教学的要求。
二、让阅读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才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打开学生阅读思维。教材中的一些游记、写景、说明文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录像播放、录音渲染等手段,展示与文本相应及相关的生活情景,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乏或空白,为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提供一种背景,一个平台,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理解。在我们这儿,不靠近大海,四处高山环抱,对于山区的学生根本没有人观看过海面的潮起潮落,更不要说是感应它给人带来的气势磅礴景象了。在教学《观海》一课时,我将海宁潮的录像放给孩子们看,让他们身历其境,感受潮水的迅猛气势,潮形的变化多端,大海的无穷力量。读着《观潮》,看着潮水,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唤醒了,兴趣被激发了。当然,类似例子还很多。
(2)让学生走进社会,融入自然。像《燕子》一课,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到校园外,边欣赏美丽的日出,边感受文本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感情,让学生和文本有一种实实在在的“碰撞”。像《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真正回到实际,关心一次残疾人,去体会关心别人的快乐和学会能为别人着想(但这样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
(3)让学生走进课本人物,步入他们的生活。如:《黄继光》《小动物过冬》《要好好学字》等等,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人物角色。延伸阅读时,可以让学生做些操作性的作业,如:收集一个黄继光的故事,为黄继光朗诵一首诗来纪念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冬眠?哪些要迁徙,飞到南方去?(同学们收集后相互交流 )也可以搞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等等。再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时,可以先让学生将文中的“船夫”一词换成“我”或者“他”来反复地有感情地读一读(用“我”会显得自豪,用“他”则会羡慕或赞美),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内涵,从而真实地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再以“谁的什么技术特别好”为总起句来说一说生活中的人与事,从而建构起生活场景,实现语文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目的。这样的角色体验,它的生命力是强大的,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从而让学习扩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总而言之,无论以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形式,阅读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认知与精神领域,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只有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现在与将来服务。
(武宣县武宣镇马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