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1-12-29王惠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思想品德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理念”,更加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如何激活学生主体,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在写中明,在做中学
写是学生动手的过程,也是动脑的过程。开学不久,我观察到很多七年级新生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而烦躁、困惑。所以,在讲授“适应学校新生活”一课时,我要求同学们学会科学地安排时间,并当堂指导他们制订合理的规划并要求写下来。针对学生制订的计划不合理、不科学之处,我要求他们对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
学生们光说不行,只会写也不行,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实现不了教育的实效性,所以,还必须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去做。对“如何孝敬父母”,同学们各抒己见,看似每种做法切实可行,但学生侃侃而谈,背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为此,我把作业留在了课后。我要求学生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哪怕是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多同学就是在这种“做”中,真切感受到了父母的激动、快乐、幸福,学会了如何孝敬父母。
二、在唱中晓、在画中赏、在演中悟
图画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它对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激发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都起着重要作用。我认为让学生动手作画,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也是对学生创造潜力的尊重和信任。如:学习“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主题探究中,我要求小组合作,用手中的笔来画一画我们心目中的老师的理想形象(如蜡烛、灯塔、海、船……)借助绘画,加深了学生对老师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学生尊师、敬师、爱师之情。
中学生爱唱、爱画更喜欢演。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表现欲强烈,渴望别人的注意。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表演或让学生自编自演,这种表达方式也能够更直接诠释教学内容,使学生领悟教学内涵。演后的分析,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课堂实现了“有效”,德育功能得以强化。
三、在问中知、在议中解
老师问学生答,这种传统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学生问学生答来源于学生需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互问互答中,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知识面得以拓宽,能力也得以提升。互问互答能让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学生们共同讨论更能起着异曲同工之效。
学生受思维能力所限,课堂上的问题,有时一个人解决起来稍显困难。因此,课堂讨论在教学中不可或缺,课堂讨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激活学生主体,挖掘学生潜能,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让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课堂上,学生除了必要的回答外,写、做、唱、画、演、问、议不应是学生的全部,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形式都可采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学生”活水来。作为教师要不断深入探究,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只要我们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就会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沂市马陵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