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大一学生特点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011-12-29周英洁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摘要:高校教师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把学生放在他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的整体环境下看待,放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看待。把握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脉搏,找到引导学生的合适途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思维;大一
  
  大一是学生大学生活的开始,也是困惑集中的阶段。教师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把学生放在他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的整体环境下看待,放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看待。把握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脉搏,找到引导学生的合适途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一、把握大一学生群体特点的必要性
  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该首先全面地了解人。”教育者不了解教育对象,就无法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即使苦口婆心地说教,也是徒劳的。只有对教育对象的特点了如指掌的人,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我们的高校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方面,很少去研究学生。往往在没有“支点”的情况下就想撬动整个地球,在没有确定教育基点时就搭起脚手架。培养人才变成了机械加工产品的过程,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高校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育对象,了解他们的心理,考虑他们的情感,满足他们的需要。把学生放在他所处的生活或学习的整体环境下看待,放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看待,既注意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又能注意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每个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脉搏,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找到引导学生的合适途径,扬长避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二、对大学生群体特点的分析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形成,专业技能在此获得,同时也必须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社会化过程,来自农村的同学同时不自觉地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呈现以下特点:
  (1)感情丰富,情绪波动比较大。青年人具有感情丰富,情绪波动比较大的特点,表现为明显的两极性,有时表现为激动昂扬,有时又可能悲观绝望;有时兴高采烈,有时忧心忡忡,“疾风怒涛”。他们关心社会发展,有独立见解与意向,但由于阅历浅,对事物认识轻率。
  (2)接受新思想快,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在接受新思想方面,学生已经超过了学识丰富,业务水平高超的教师。抽象逻辑思维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大增强。大学生由于知识的丰富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不再满足于现象罗列而愿意探索未知,大学生强烈要求自主独立,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愿意处处显示自己的能力。但也易出现主观片面、固执己见、脱离现实、怀疑一切等倾向。
  (3)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有理想和激情的精英群体。忧国忧民,勇于担当。他们热爱国家、对未来充满抱负。理想和激情从来没有远离大学生,从抗击雨雪灾害,到护卫奥运圣火传递,到四川抗震救灾……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危难扑面而来的时候,爱让他们的心更加贴近,责任让他们更加坚强,信念让他们无畏前行。从大学生身上我们体会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高涨的爱国热情,开放的宽容胸怀,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
  (4)自我意识凸现,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获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发挥,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实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和人生价值观的偏斜,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5)大学生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体现在:①热衷横向思维,缺乏纵向思维。②重微观思维,轻宏观把握。大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事物全面认识和把握。其结果就是就某一个到现象得出结论,对事物本质把握不够准确。③易下绝对化结论,缺乏辩证思维。大学生容易就事论事,不看本质重现象,易轻易下结论,而且往往是绝对化结论,缺乏科学、理性、全面辩证的思维。科学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认识社会。④习惯静态思维、缺乏动态思维。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即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
  (6)理想信仰趋向多元化,甚至信仰上的迷茫。随着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单一的思想认识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意识内容所取代,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仰上的迷茫;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知、情、意、行不统一;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他人要求主流化与对自己要求流行化的矛盾心态。
  三、大一新生的特点分析
  在大一新生的眼里,大学就像一次充满挑战和刺激的旅行,有几分欣喜,也有几分顾忌,显示出十分复杂的矛盾心理。大一新生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有积极向上的愿望,但存在自我完善性焦虑。大一新生会产生一种要求上进的“自我完善性焦虑”,他们想通过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完善来获得群体的认同。但是,由于缺乏某种能力、特长,或者某种能力不足,特长不明显,会使自己的需求难以实现,往往伴随着自责,陷入自卑的怨苦之中。
  (2)就业压力和目标迷失的茫然和空虚。大学课程任务相对较为轻松,学生在感到轻松之余,不知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感到大学生活没有中学生活那么充实,在心理上往往会感到茫然和空虚。有强烈求知欲望,但缺乏远大的学习目标。不知道大学究竟该如何度过。
  (3)有独立自主意识,但缺乏自理自立能力。不适应生活环境产生的焦虑与挫折感。 大一新生有强烈的“成人意识”,时刻期盼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处处要表现自己已成了大人。但在处理问题时则表现出诸多的幼稚和无知,生活自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依赖性。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到了大学后什么都得自己料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免显得力不从心,一些自理能力较差的新生对此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4)有强烈的交往意愿,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闭锁。大学宿舍就像一个小社会,是大一新生的第一个社交场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小集体面前。因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与文化观念各有不同,如果你不能随着多数人的习惯而转变,地域性差异就会带来人际关系的碰撞,带来苦闷和孤独。
  (5)学习方法不适应而产生的压力和矛盾感。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与中学时有很大差异,大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五多五少”: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课堂点睛多,课外答疑少;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课外时间多,上课时间少。长期习惯于学生和老师捆绑式的鸟儿喂食的教学方法的大一新生,面对如此大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反差,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很难在短时间里找到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处于压力和矛盾之中。
  笔者认为,大一新生在适应期出现以上现象很正常,人的成长都要经历“迷茫、摸索(反省自己和观察世界)、定式、自我领导”过程。高校教师要了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大一新生的阶段特点,积极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教师有责任在讲课中、课余做好新生的心理辅导,避免出现“文化休克”,使之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