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学探微
2011-12-29陈明辉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合作学习是新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还有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在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试想,这样的轰轰烈烈,五彩斑斓,有形无质的合作,将会把学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实效性呢?怎样才能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一、转变观念,教师要当好指导者,参与者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也并不意味着只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们所希望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协调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锻炼,每一个人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这样,合作学习的主体得到逐步发展,为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同时,教师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比如,在低年级里,可让学生合抱一棵大树来感受这棵大树的粗壮,让学生合作抬动课桌让孩子们体会成功来自合作。中高年级老师则可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架设合作情境,如:动手操作、估计、讨论等。老师本人也可以通过一番认真观察,然后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交流之中,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要充分地肯定与表扬,更重要的是应突出小组合作的成功。交流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教师要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激发讨论,耐心启发,直至成功。这样,学生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从尝试——合作逐步走向养成——合作学习的模式,以后便会在课堂中自发地进行合作交流,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二、关注主体,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直接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分组,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把学生按同质、异质进行分组,也可根据需要先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择交流合作伙伴。
其次,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而增强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第三,要建构学生集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思,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
第四,重视学生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第五,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职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作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交流合作与探索。
三、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在小组中的表现进行深入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给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地发挥。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泉州市德化县葛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