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争凑燕”的启发
2011-12-29江晓雨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战国时期,燕王哙将王位禅让与燕相子之,燕太子平与子之争夺王位,致使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则趁火打劫,借口平定燕国内乱,出兵伐燕,仅用50天就攻下了燕都蓟城,杀死了燕王哙与子之,企图灭亡燕国。这不仅引起燕国人民强烈的反抗,也招致中原各国的干涉。之后,齐国被迫从燕国撤兵,赵武灵王便把作为人质的燕公子职护送回国继位,是为燕昭王。
新君继位,国内一派凄凉景象:田地荒芜,房屋倒坍,百姓在废墟上啼饥号寒。昭王奋发图强,决心复兴燕国。他深知治理国家,最要紧的是要延揽众多的人才,有了人才才能百废俱兴。但如何觅求贤才,昭王苦苦寻思,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为此,昭王不耻下问,很诚恳地去向郭隗请教,说:“先生,咱们燕国现在势单力薄、国破民穷,是无法向宿敌齐国复仇的。我很想找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能人,来帮助我革新政治,振兴国家,而后洗刷我们的奇耻大辱,请先生教我,该从何处着手?”郭隗答道:“大凡能成帝业的君主,总是与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在一起;能行王道的君主,总是与得心应手的臣子在一起;而那些亡国之君,围绕着他的势必是一些庸庸碌碌的奴才。如果君主能放下架子,礼待那些德才兼备的士人,甘当他们的学生,那么,非但他们会心悦诚服地出力效劳,还能吸引强十倍、百倍的贤才前来投奔,这是自古以来治理国家、获取人才的规律。大王您如能在招聘到贤才后屈身上门求教,大家看到您思贤若渴,那些有本领的人一定会像百川汇海似的源源而来。”
郭隗接着讲了一个故事:古时有个国君,打算用千金去求千里马,但3年也没买到一匹。一名内侍自荐为国君去购买。3个月以后,辗转打听到千里马的消息,可惜刚一赶到,那匹马已死了。内侍就用500金把死马的骨头买了回来。国君大怒,说:“我要的是活千里马,谁让你用500金买了个死马?”内侍从容答道:“死马还花了500金,何况活马呢?天下知道这消息,就会把骏马送上门来的。”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马就送来了3匹。讲完这个故事,郭隗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大王您如果真想招贤纳才,不妨就从我身上做起,让天下人都看到,像我这样不才的人尚且得到您如此的尊重,何况那些德才大大超过我的人呢?这样国内外的贤才就会不远千里向我国聚集了。”
于是,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住。昭王每天都要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前去探望。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燕昭王的重才行为和郭隗所受到的礼遇传遍了燕国,天下震动。诸多人才,纷纷来投——魏国的军事家乐毅,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出类拔萃的奇才大才,皆归附燕国,形成了“士争凑燕”的情景。燕国从此人才济济,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兴旺发达的强国。接着,燕昭王兴兵雪恨,在燕昭王二十八年,终于找到了时机,派军事天才乐毅为大帅,联合其他国家大举攻打强大的齐国,攻破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把齐国打得大败,只剩下了莒和即墨两个小城,使得春秋时期最强大国家之一的齐国险遭灭亡。
燕昭王之所以能在国家濒临灭亡之际,重修国政,重振国威,终使“齐兵败”“尽取齐宝”,雪洗齐国破燕杀父之耻,完全在于他能不惜重金,礼贤下士,广揽英杰,重用人才。只有尊重人才、推崇人才、优待人才,才能招来人杰、云集才俊,才能集思广益、凝聚力量成就伟业。古人不拒贤能,广开才路,礼贤下士的做法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借鉴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