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升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

2011-12-29杜晓艳

成才之路 2011年25期

  摘要:传统的教学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太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素质。在此形势下,新课程改革诞生了。新课程改革强调创新,因为创新是生物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创新不是对已有的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理性地批判、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创新理念;兴趣;观察;实验教学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新课改下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它不仅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而且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应该认真贯彻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结合生物教学实践,谈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和认识。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陈旧的教育体制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小,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创新的氛围。素质教育要求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教育观念首先要转变。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将传统型教育转变为创新型教育,将师尊生卑转变为师生平等,将照顾部分学生转变为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在创新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教师除了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还应不断学习,以获取新知识。新知识的出现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迸发创造性思维火花。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发现、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多媒体集声、像、动画为一体,具有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设疑激趣、创设多样化情景等优点。多媒体应用于生物创新课堂教学,可以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它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复杂的认识活动变得简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成为生物创新教育有效的手段。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遵从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没有灵活变通,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思维定式。教师的这种思维定式及教学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只会按照教师所讲去机械模仿,不会发散思维,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说明反射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展了,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创新意识。生物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联系周围环境中的生命现象了解生物问题,使学习变得简单。例如:我们在学习生物群落的构成时,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生物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理解生物关系的含义,然后概括总结上升为理性的概念,形成生物关系的概念图。例如同一片森林里的各种生物,在其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彼此争夺着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食性相同的动物,彼此争夺着相同的食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捕食和被捕食;蚂蚁和蜜蜂之间的种内互助等等,这些一系列的生命现象,就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勤于观察
  观察是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发现方法,是人们认识生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并且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连续的、系统的观察能对研究对象作出准确的判断,以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生物。观察可使学生辨认生物的种类,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状态,了解生物的生理机能,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系,使记忆牢固,进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创新。
  由于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观察容易盲目,没有目的、没有比较,所以往往达不到观察的效果。如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能力,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应该深刻思索的问题。例如:在观察变形虫的实验中,很多学生对显微镜下变形虫的运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在观察实验后,依然不清楚变形虫是怎样完成这一复杂生理活动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强调观察的目的:变形虫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运动的?变形虫怎样摄食的?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观察并思考,从而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在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会产生创新动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创新潜力。因此,生物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观察过程中发散思维,打开创造之门。
  四、加强实验教学,扩展创新空间
  生物科学是在实验中发展起来的。实验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得更为突出。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现有的教材和实验室条件,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做实验的心理,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实验性活动。例如:采集标本、制作模型和培养细胞等。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多思考、总结讨论。这既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开阔了创造的思路,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
  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改变客观世界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也是验证、探索、发现新现象的最重要的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勇于创新。例如,在做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实验时,学生做完实验后,可以将自变量改成PH,还可以将淀粉酶换成蛋白酶或脂肪酶等再次研究。通过实验,学生们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课本的想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培养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邳州市炮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