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诵读课程
2011-12-29王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在京源学校小学部举办的经典诵读展示会上,全体学生伴随着悠扬的古筝乐曲,齐声诵读着经典名句。低吟浅唱中京源学子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崇尚之心。一篇篇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犹如一颗颗种子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灵,伴随孩子的成长,也必将内化为外在的气质,成为奠定京源学子一生幸福的根基。
十载春秋,我们遵循着“文道统一,尊重主体,课程融通,有效整合”的原则建构小学部“经典诵读”课程。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能够克服个人生命的局限,感受人生的博大,从而使生命变得丰富、充盈、豁达,以达到培养学生“气”与“质”的目的;我们还希望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博”与“雅”的目的;我们更希望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建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懂得了学习要有“吹尽黄沙始到金”的毅力,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具备“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更养成了“学而时习之”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
我们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整体建构“经典诵读”课程。根据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们在低年级段选取通俗易懂、篇目短小的文章,配以生动的插图画面。中高年级,为节选内容加入注释,以学生自主学习读懂内容为主。这样既考虑到年段特点,又兼顾了年段之间的衔接。如低年级孩子边读“冠必正,纽必结”时,就可以结合动作来表演读;中年级在安排《弟子规》的内容时,我们则选择一些内容较深,需要孩子借助注释和查字典来理解的内容。这样循环上升,不断提高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本着尊重主体的原则,构建了“经典课程”的整体框架。
这样的整体构架不但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而且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积淀了丰厚的语言素养。6年下来,孩子阅读经典的总量,已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180万字。为孩子的初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诵读课程”不但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与提升,更重视中华经典语句中对人的道德情操、人生观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在诵读中滋养学生的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在单元编排上,我们以主题安排课程,突出了培养学生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养成与语文素养提升相接合的原则。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如何在这一张张白纸上画下最为绚丽的一笔,让他们从小树立学习的目标,保持学习的兴趣呢?我们在一年级诵读课程的第一单元以“小学生,爱学习”为主题,选取了《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的内容。这些内容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们只要积极好学,方法正确,就可以成为有用之材。
在实践中,我校的“经典诵读”课程不断完善,并调动多种学科功能把部分国家课程进行有效的融通与整合。如我们在整体构建五年级诵读课程时,其中一个单元以“友情”为主题,融多学科为一体。在语文课上学习《伯牙绝弦》感受知音可贵,懂得珍惜友情;在诵读课上阅读《论语》学习“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的交友之道,学会选择朋友,并选取不同种类的送别诗20首进行比较阅读,丰富语言素养;在音乐课上筛选古筝乐曲,欣赏高山流水的悠远,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还在书法、美术课上书写古诗,篆刻印章。
京源学校“经典阅读”课程的实践,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这样的课程学习为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