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岁的故事

2011-12-29李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秋风吹拂,树叶泛黄,又到了一年一度开始设计“青春一封信”活动的季节。每当这个时候,我的思绪都会回到1997年的那个冬天。那时,我还是京源学校一名初二年级的小姑娘。
   烛光中,同学们纷纷拆开父母写给自己的信,我和大家一样,看到妈妈久违的字体,心底有股暖流,热热的。“亲爱的女儿,记得你小的时候,小脸儿总是黄黄的……”读着读着,我的泪水浸湿了信纸。那封信我保留至今,那一行行字迹清楚地印在我心里。
   如今已成教师的我,成为青春一封信活动的组织者,这项活动自建校以来每年都在初二年级举行。15年了,许多班主任不止一次地组织设计这个主题班会,但每一次仍像是第一次一样充满激情,而且比第一次更加精心。他们反复讨论班会方案,仔细思索送给学生什么样的生日礼物;15年了,孩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每一届的孩子们都像是迎接一次神圣的仪式,精心设计宣传海报和班会邀请函,共同期待着班会那一刻的到来;15年了,孩子们的家长也同孩子一样在变换,但每一次主题班会过后,老师、学校都会收到家长打回的电话,发回的短信,在班级博客的留言,书写的反馈感受,畅谈班会给予他们的感动和启发;十五年了,十四岁主题班会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每一年都会有新闻媒体向这个班会投以关切的目光;15年了,每一年京源学校都会有新的十四岁故事在传诵。是什么魔力让京源学校的十四岁故事历久弥新?
   十四岁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希望摆脱父母、师长的束缚,逆反心理加重,同时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而这个时期的家长面对逆反心理加重的孩子,对如何有效实施教育感到困惑,期望得到指导。青春一封信活动恰是紧紧抓住了这种需求,架起了父母与孩子感情沟通的桥梁。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子邮件等成了现代人沟通的常用工具,写信的方式虽然古老,但现在却很少使用这种方式,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书信充满了新鲜和神秘感,它就像是一种仪式,让写信的人将丰富的感情融入在字里行间。而且这种方式可以让写信的人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不受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充分酝酿感情并字斟句酌地完美表达出来,而落在纸上的文字可以让孩子反复阅读、细心体味,并永久珍藏。青春一封信活动用“一封信”的方式,拉近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阅读彼此的信件过程中沟通心灵,互相倾诉心里话。
   这是一位母亲在班会上读给儿子的一段话:“儿子,最近我们之间总是发生冲突,我不知所措。期中考试你考的不好,蔫头耷脑回到家,饭也没吃倒头就睡,妈妈比你还要难过,也在不断反思自己。我只看到你的不足,看不到你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