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
2011-12-29马明月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九月的一个星期四,下午第七节,我在初二(2)班教室上课。一切都同平常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学生们全体起身深鞠躬,就在我一愣的瞬间,学生们齐声高呼:“老师,教师节快乐!”我恍然大悟。然后,一个戴眼镜的男同学走向我,送给了我一朵用皱纹纸折的牡丹花,我顿时被幸福包围。我拿着花往办公室走,边走边读着学生附在花上的几行字:马老师:虽然仅跟您上了二节课,但您用自然的、美的艺术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一不小心“ 爱”上了美术课。祝您教师节happy!初二(2)班全体学生
读到这儿,我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落到了花瓣上。我联想起以前读过的季羡林老先生写过的一篇散文“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老先生也是看到门前的地上学生用树枝写给他的问候,感动得老泪纵横。是啊,这些孩子给予我的、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信任和厚爱,我要怎样去回报呢?
十几年的教书生活平凡度过,作为一线的一名美术老师,我会经常给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美术课应该怎样上?当设计一节课时我想的最多的应该是什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最希望学生学到什么?这些问题体现了美术课的“有效”和“有魂”。
2011年,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大赛,我设计的《招贴设计》一课荣获一等奖。这一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我对美术课的理解:美术教学必须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惟其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发挥美术学科学以致用的功能。
“招贴设计”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但如何选择典型事例并将其有效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却体现了一个教师的匠心与智慧。承载着新课程理念的美术教材,无疑是老师最重要、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对于教材,既要能“钻进去”,也要能“跳出来”,教材只有不断处于被创造性地理解和加工的过程之中,才会具有生机与活力,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的创造性处理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恰逢此时,学校以首钢为什么要搬迁为课题,组织学生开展了看、画、写、研、学首钢的系列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激发了我的灵感,随即此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产生了,即用招贴的形式表现首钢搬迁,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首钢搬迁的意义。结合教学内容,立足区域资源,成为我设计这节课的主基调。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我在课前做了一个调查问卷,针对高二(2)班的调查结果显示:家住首钢附近的占45%;30%的学生有亲人在首钢工作;对首钢不了解的有20%;5%的学生父母要随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工作。于是,我以首钢搬迁这一重大而具有深远影响的现实问题为抓手,展开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设计与现实的结合点,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信念,使本课所承载的价值观念,以及美术学科所应体现出来的强大的教育功能,巧而不硬、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真实、有效、自然的状态下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与他们能够感受到的现实联系起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从而让学生深入设计、感受设计的魅力,探讨设计的规律,在感悟中汲取设计智慧,增强设计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认识本课教学内容的精髓。这样的选题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能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和情境中去寻找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扩大视野,热爱生活,关注社会。
我坚信源于生活之中的情感才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思想才会自然流畅,我们的教育才能水到渠成,这正是美术课的“灵魂”。
在学习、倾听、思考和尝试中,我有时也会感到困惑和迷茫,我想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师生涯中所必经的一个领悟过程吧。回头看着办公桌上那朵学生送我的小花,依然那么美丽。是呀,回想起来,为什么时常能够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的设计反复修改,彻夜难眠?现在我似乎懂了,我要把我的每一节课都作为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我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