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负责

2011-12-29李君丽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河南省实验中学创建于1957年,是河南省教育厅直属学校,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创建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成为河南省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
  率先“减负”,“有效”课堂提升成绩
  2006年,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上早、晚自习及利用双休日补课的通知后,作为教育厅的直属学校,河南省实验中学率先在全省中学中执行这一规定,并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减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减负的同时要增效,才能保证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紧抓课堂教学改革主阵地,在新课程改革的春潮中,以人为本,着眼发展,更新观念,优化方法,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自2007年开始,学校的教学改革从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起步,逐步扩展深化到教学流程的各环节,形成了备课有效、课堂有效、作业有效、自习有效、评价有效的“五有效”教学改革模式。这一改革实践,重在“突出流程管理”、“优化教学环节”,在关注课堂主阵地的同时,抓好课前准备、课后反馈检测等,目的是促使教师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在各个环节减少无效和低效教学行为,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为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指导教师规范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学校又提出了有效教学的规范要求,比如备课有效,学校要求教师集体备课,体现个人特色;细研课标,目标明确;突出设计,注重体验;立足能力,着眼发展。又如自习有效,要求教师还时于生,自主学习;静修思考,任务明晰;晨读晚练,注重效率;年级自主,有效统筹。目前,“有效教学”已成为教师对规范办学行为和新课改理念的主动落实、自觉追求,真正把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下来、综合素养提上去,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自主创新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中新课程实施后,河南省实验中学在高中起始年级开设了17门选修课。如探索历史之谜、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选修课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长久发展提供了知识积累和方法指导,同时增加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选择机会。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学校鼓励学生自主组织社团活动,目前,学校的模拟联合国、心理剧社团、星空文学社、微光志愿者社团、沃伦青年志愿者社团、经济学社团等数十个社团组织十分活跃。2008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首次参加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全国高中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66所参会中学和555名参会选手中表现突出,得到大会组织者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针对全国66所参会学校,大会共设10个优秀组织奖,河南省实验中学是河南省唯一获此荣誉的学校。2010年11月,模联社团6名同学应河南省首届蒙台梭利模拟联合国大会组委会邀请,担任联合国大会委员会、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的会议主席与学术指导。2011年4月15日-17日,河南省选派的赴美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蒙台梭利青少年模拟联合国(MMUN)峰会上,填补了多年峰会中国青少年缺席的遗憾,代表团中有10名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科目。2010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学生朱紫东自己利用寒假时间实地考察,写出了研究性学习报告——《关于解决郑州市区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报告》,对解决郑州道路拥堵问题提出了19条“治堵方略”。该报告得到了河南省副省长、郑州市长赵建才的专门批示。收录了河南省实验中学14篇由中学生完成的社会调研报告的《雏凤清声——河南省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一书,2010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在书中“代序”说,阅读本书“既欣慰又惊叹”。欣慰于课改理念的贯彻执行,惊叹于学生们身上蕴藏的潜力。
  国际教育独树一帜,八年耕耘硕果累累
  河南省实验中学把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世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需要好的载体,2003年,河南省实验中学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在全省率先创建了国际部,为实现中原子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角逐世界舞台的梦想搭建了平台。目前,国际部有中加(含美国AP高级课程班)、中日两个项目,共有24个教学班,外籍教师26名,在读学生近800名。其中,中加班有教学班18个,在读学生600人;中日班有教学班6个,在读学生200人。
  为办出特色,学校多措并举。一是课程设置特色化,除开设必须的国内课程外,主要根据出国留学的目的进行设计。中加班学生同时注册中加两国高中学籍,毕业时获中加政府颁发的双高中毕业证书。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地学习加拿大全部原版高中课程,提前适应了国外的学习模式和考试要求,毕业合格免预科直升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大学一年级。中日班除学习国内高中课程外,还增加了日语及赴日留学生统一考试内容。二是实行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绝对不超过35人,以保证最大程度地实现互动教学和个性化辅导,提高各科尤其是外语的学习效率。三是优化师资配备。国际部的中方教师团队由河南省实验中学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组成;外籍教师团队由国外合作方选派的具备西方国家高中教师资质的各科专业教师组成,与一般的语言外教有着本质的区别。经过探索,学校已经形成了“外教中育、外辅中主、以外促中、中外合璧”的教学管理模式,即外方主要负责教学,中方主要负责教育,外方起辅助作用,中方占主导地位,通过吸收外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达到中西方教育的完美结合。四是实行严格的管理。引进国际先进的学生管理体制,建立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业成绩记录,将学生平时的操行表现、课前预习、听讲、笔记、作业完成等情况与考试成绩挂钩,评定等级,形成申请大学的重要依据,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国际办学项目在国外大学中享有良好声誉,中加班2006年至2011年,连续六届毕业生全部被加拿大、美国等国的一流大学录取,70%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奖学金。国际部中日班学生参加日语等级考试成绩优秀,全部达到赴日留学条件,签证通过率100%,40%的学生进入日本名校就读。
  统筹兼顾规范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达到学生个性自我完善和主体全面发展的目的。河南省实验中学把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出台了教师师德行为规范“十要求”,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标准。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以名师帮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在2007年启动“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基础上,2008年又启动了“名师工程”。对于“名师”,学校通过压担子、挂牌子、拨票子等方式,使之真正发挥“教学上是行家”、“科研上是专家”、“帮带上是良师”的作用。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除安排师傅帮带外,还开展“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优质课比赛两级赛课等。
  2.以教科研联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2007年起学校在教师中开展“四个一”工程,即研究一个课题、上一节公开课、读一本好书、写一篇教学论文。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推进方式,构成国家级、省级、校级等课题研究层次,带动老师“以研究促反思,以反思促发展”。截至目前,学校已获批的国家级课题有4项、省级科研课题有62项,真正实现了教科研的立体联动发展。
  3.发挥学科特点打造优秀教研组。几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引导教研组发挥学科特点,搞活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使教研组真正成为年轻教师成长的平台。如语文教研组围绕“更新教学观念,提高专业素养”这一目标,不断探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教研组号召各备课组开展“语文教研组名师大讲堂”、换班授课等活动,引领教师加入“读专业理论书籍,写读书心得体会”的教师专业成长活动。
  在“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理念推动下,学校各教研组都真正依靠骨干引领,依托教研组平台,扎扎实实地构建学习型、发展型教学团队。截止目前,学校现任教职工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4人,有省管优秀专家2人,特级教师12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专家29人,高级教师108人,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师35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3人。2007年5月,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实验中学为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首批试点单位。
  □编辑:吴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