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研究中获取生命的价值

2011-12-29张立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2002年的第一个金秋,我校被海淀区确立为首批基础课程改革实验校。8年多来,我们执着地行进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课程改革就是要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创设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
  教师的发展需要环境与空间。我校坚持以管理者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生的发展。三者目标一致,但是各有各的发展,互相促进且互相包容。
  1.管理者改变行走方式
  管理者不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身份出现,而是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营造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变“检查督促”为“主动服务”,了解一线教师的成长需求;变“单项灌输”为“互动研讨”,使教研的中心从听课、评课、竞赛等转变为关注教师的切身感悟和体验;变“孤军奋战”为“共同攻关”,将教导处变为推心置腹、共同追求的“教师共同体”的研究室。在我校,教学干部经常走上讲台,并且拿出自己的课让教师们“会诊”。在教学主任坦诚地畅谈自己的课后反思之后,大家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经过充分讨论,教学干部再次走上讲台进行课堂重建。亲历了教研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们欣喜地看到课堂前前后后呈现的变化,感触颇多。一位教师在反思中写道:“这样的课程改革让我感到充实而投入。领导们坦诚相见,教师们实话实说,每个环节都看得实在,议得清楚,学得明白。”
  2.让教师在共同体中成长
  “高质量的培训意味着未来的教师应与有经验的教师以及各学科研究人员进行接触。” 因此,我们打破年级界限,教师不再“自扫门前雪”,而是凝聚为一个有共同追求的教师共同体,形成共同的文化。例如,我校改变了年复一年备课抄教参的现象,让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的过程,即独立钻研、合作备课,集体交流、取长补短,因班而异、不断反思。学期初,由备课组长与组员共同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学期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然后,把备课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每个教师的教案中,既有独立备课的部分,也有共享的部分。对共享的部分,教师必须进行二次备课,要求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班级学生特点,可以修改部分章节,也可以重新备课。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们进行思想碰撞,萌发出新的思维,最终孕育出“智慧的果实”。我们还在备课中增加了“课堂学生问题随记”、“课后教学追记与反思”,把教师从“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桎梏下摆脱出来,以学定教。
  解读学生的需求,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聚焦课堂的实践中,我们曾走进一个误区。一部分教师以为,新课改要求的“创新”,就是让上课变成“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快乐而快乐”。
  如何正确面对新课改?那就要回到课堂,聚焦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倡导教师经常考问自己:“我们每天和学生打交道,但是我们真正了解学生吗?倾听过学生的心声吗?”“你知道吗?教师的一个微笑可以让孩子高兴一个晚上,你的一句伤害的话可以让孩子难过一个星期吗?”面对教师工作的辛劳,我们倡导教师在对学生的各个小举动中蕴含爱与关怀,做到“四个多”:多轻轻抚摸孩子的后脑勺;多轻拍孩子的肩膀;多牵牵孩子的小手;多对孩子绽放微笑。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针对学困生可能遇到优等生排斥、教师忽视以及自我放弃的现状,我们试着提出了“四个优先”:选题的优先,发言的优先,提问的优先,展示的优先,给“学困生”提供一个有效参与的机会。其次,关注“三个及时”:及时帮助,及时提醒,及时鼓励,让“学困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探索多样化教研模式,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如果教师平时只知道整天埋头于上课、批改作业,很少抬头正视现状、思考问题,更少俯视课堂、洞察教学,多年后,会发觉自己的教学越来越没有新意,似乎处在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荒原期”,终日忙忙碌碌却又一直碌碌无为。如何让教师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1.从小问题着手——增强“研”的效度
  校本研究与一般教研活动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校本研究不是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重建。当我们让教师反思工作中的困惑时,许多教师面对“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教师生活竟一时语塞。这恰恰说明教师问题意识不强,反思能力不强,于是我们引导教师讲述自己的困惑——“新入学的学生爱哭怎么办?”、“如何才能让课堂讨论优质高效而不留于形式?”等,虽然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值得研究的,有的很难成为研究的问题,但是每位教师已经能用审视的目光,重新看待自己的教学,或多或少地对日常教育生活进行了反思。
  2.由“问题研究”到“主题引领”——加大“研”的力度
  在实践中,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解决教师自己的、真实的、实际的问题,就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渐渐地,老师们乐“研”了,爱“思”了。于是,新的问题随之产生,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抓起。我们意识到研究不能求多求全,要求实求精。因此,我们梳理问题,明确主线,抓住核心,各个攻克。
  3.由“追求完美”到“关注常态”——提升“研”的高度
  我们在课程改革活动中关注常态课堂,关注真实课堂,加强调研与随堂听课,随时掌握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手情况。我们以常态课开展教学研讨、观摩等活动,不搞表演、作秀,在平淡中透出真实。我们倡导立足于课堂,上好每一节常态课,体现自身的价值,服务于每一位学生。
  4.由“听课评课”到“课堂接龙”——提高“研”的深度
  过去我们听课评课后,工作也就结束了。现在我们为了促进教研活动,开展新的教研形式——“课堂接龙”。“课堂接龙”是指多人同课循环,围绕研究专题,以课例为切入口,不同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每位教师针对前面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围绕专题进行改进,每次新方案的产生都是教研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整个“课堂接龙”过程,聚焦于课堂,着眼于教师的发展,为教师的终身发展服务,使研究的学科性质和教学本意回归,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9年,我们在困惑与迷茫中蹒跚前行,由混沌逐渐清晰,由空洞逐渐充实,由茫然逐渐坚定,由肤浅逐渐深刻。在实践中,我们真切地感到:教师不再是一种职业,也不仅是一种事业,而是一种生命的历程;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获取生命的价值,实现教师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
  □编辑:吴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