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中小学办学理念的时代特点
2011-12-29王群会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作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理论基础的“理念”这个范畴,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教育实践,正逐渐摆脱激情冲动,成为一种理性实践活动。基础教育领域在回答“办一所什么样的中小学”这一现实之问时,办学理念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旗帜,正以自己鲜明的价值取向,回应当前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特点,反映时代精神的基本特点。
考察当前我国中小学办学理念的特点和现状,对于把握教育本质、发现现实差距和掌握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在“办学理念全面体现学校的愿景”与“办学理念是对时代精神和教育现实的回应”这样两个前提下,梳理概括出当前我国中小学办学理念的几个特点。
以人为本
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发生了空前规模的变化。这是一场由经济领域而起,涉及全社会和全民族的思想、文化、政治、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变革。历史上,虚无的神本位和忽视自身价值的自然本位,没有真正羁绊过我国的思想领域,但我们却一直面临着社会本位、知识本位和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考验。人本位就是要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和本体,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一切从人出发,又以人为旨归。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正是在社会转型期和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对时代思潮的回应。
各中小学校早期的“以人为本”理念,多聚焦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大环境的优化上,进而具体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人格等各个方面,当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鲜明的办学追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作为时代进步的明显特征,当前很多学校将“以人为本”中的“人”扩展到学校的教师,亦即是除了以学生为本,办学也理所当然要以教师为本。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教师不再是片面追求“办学质量”的工具和手段,其本身也是我们办学目的之一。“师生为本,尊重个性,高效开放,全面发展”和“师生互动,共建和谐”的思想,已成为新时代的人本追求。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回答了学校办学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问题,更回答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业绩观问题。
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下,办学者关注教职工和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关注他们的存在与价值,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沟通。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要求校长成为积极有效的课程开发和管理者。在此情形下,更需要学校促使师生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完善,激发出他们的潜能,使学校迸发强大的生命力。
主体精神
人类对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的认识和把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在人的主体性得以澄明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古希腊的实体主体、近代的认知主体和现代的生命主体。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去寻求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正是人自为的自律性、自觉的能动性、自由的超越性,才使人可能成为独立的主体。在我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新型的工业文明转型的背景下,更迫切需要确立理性的文化和现代性的主体性,使人成为独立自主的主体。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运动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之一。
我们注意到,当前不少学校以主体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引,提出了旨在增强主体意识、提高主体能力、完善主体人格的主体性办学理念。“自主探索,主动发展”成为学校师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学校管理更加民主开放、学生活动更多自主管理、学习过程更多合作探求、校园文化更趋向创造主体自主成长的环境。叶澜教授主张“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一精神已经在许多学校的教育要素中成为现实。
教育平等
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平等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这就意味着,每一名学生都应得到尊重和自由发展,都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在受教育过程中都要受到均等的对待,都能够得到成功的机会。
“为每一个孩子积淀成长的自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创立适应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等办学理念,都突出了“每一个”,突出了教育的机会均等和差别对待。
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其实就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别,不少学校因此把“个性教育”写进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中。“从差异着眼,从优化着手,让每位学生都充满希望,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具个性地发展”、“教育个性化”……这些办学理念,都力争通过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别而实现平等教育的理想。
不论是关注“每一个”、“这一个”,还是关注普通学生,都要力争克服工业文明批量生产的弊端和精英教育的偏见,都需立足校本实际,建设特色学校,力求创新,克服办学同质化。应该说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时代精神的同时,更为深刻地触及到教育的本质,这是当代教育的巨大进步。
科学发展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相一致,当前我国中小学办学理念上也正越来越深刻地认同和实践着科学发展观。办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理念主要落实在学校、学生、教师的发展上。
在学校发展问题上,当前我国中小学办学理念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如何处理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学校利益和教师利益、家长利益和社会利益、短期发展和持续发展等关系。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克服膨胀的跨越式发展冲动,及时弥补学校教育内涵的空虚和苍白。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协调家长学生的现实利益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凡此种种复杂的矛盾与问题,最终都纠结于当前仍在争鸣辩论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对所谓的对立体上。
在学生发展上,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不少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学校办学理念逐渐清晰地从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到注重这一发展对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的价值,再到注重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具体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提高可持续性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化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健康、和谐地发展。由此我们看到,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变革,以及各校注重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课堂实效性的追求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最终都以学生的全面、均衡、可持续、终身发展为价值取向。
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界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成果。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存的大背景下,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日益得到重视。各中小学校正在努力协调常规教学工作与教师的政治学习、继续教育、业务进修、培训会议等活动的关系。普遍认为,办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师是生命线的建造者,因此,不少学校将自己定位成“教师发展学校”,试图建成“为了教师、通过教师和发展教师”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并具体将发展的内涵确定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等方面。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会很快成为教育均衡政策环境下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历史巨轮破浪前行的每一个时空里,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时代特点的节点与核心终归都是一个“人”字。基础教育在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里,也都扎根于时代对“人”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一点上,时代更呼唤中小学校在办学理念上认识的前瞻性和行动的自觉性。
□编辑:吴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