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础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2011-12-29罗滨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2010年11月,北京市海淀区学科骨干教师一行23人赴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开始了为期21天的学术培训。在近距离观察和体验美国中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与美国同行的直接交流以及接受美国教育专家的培训中,我们对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了最直接的感受,对美国学校教育特点及其社会文化有了新的体验,并对照我国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反思。
美国基础教育初步印象
1.管理体制实行分权,各级部门定位明确
美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分权制的管理体系,分联邦、州、学区三级。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确定基本教育标准(学制)、负担部分教育经费,并确保基本的教育公平;州政府主要是结合州情,明确学科课业标准,考虑教育经费的筹措和分配,以及维护各地区的教育公平;学区或地方政府则承担大部分教育经费、制定本学区具体的教育标准、课程实施方案等。州或学区还下设有各种教育机构或教育服务中心,虽然各自服务的对象不同、服务方式不同、服务内容不同,但他们有着相同的核心目标: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平等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有着相同的工作作风:制定清晰明确的教育目标,拥有具体可操作的教育教学评估标准。基于这样的基础,学区管辖下的各学校围绕核心目标进行教学,按照标准进行管理,从而形成了完整有序的基础教育网络。
2.教育理念注重全纳,公平教育惠及全民
美国基础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公平,注重全纳教育,要求为每个适龄学生提供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在美国的优质公立学校里,无论肤色、种族、信仰,无论残障与否,大家都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这种全纳不仅表现在入学机会的均等,更表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在Pin Oak Middle School的舞蹈队里,我们看到了体型肥胖的舞蹈队员;在打击乐队里,我们看到了基本功还不过关的孩子在给我们认真地表演。同样,让每个学生接受公平的教育更体现在让每一个学生接受其最适合的教育。因此,美国的学区划分从特质上就有普通和优质之分,学校也分为普通学校和优质学校,不同学区的课程标准设置都是基于当地生源特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有面向普通学生的普通课程和面向天才学生的高级课程之分。美国的整个教育系统可以说是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在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都开设面向优秀学生的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修。同时,美国学校有内容丰富的俱乐部和兴趣小组,也为学生发展不同的兴趣特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这种全纳公平的教育理念是美国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生动体现。
3.课程设置高度自主,学生选课依据兴趣
美国学校教育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设置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具有高度的课程设置自主权,可以根据州课程标准和学区的课程方案、课程指南等,针对本校学生的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设置适合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不仅门类丰富,而且层级多样,如初中数学课程就有普通数学、高级数学和强化数学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高中的课程更是多种多样,几乎每门课程都有普通水平课程和高级课程(或AP课程)层级之分,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搭配自己的课程,高中生甚至还可以到大学里选课听课。自由选择课程的制度使得学生从小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并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和学生选择自由度是非常高的,这也为美国大学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培养了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4.课堂教学关注能力,学生学习主动积极
美国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淡化计算及记忆等细节问题,突出学生对解决问题思考方式的培养,强调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和观察。课堂教学关注学科核心问题与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关注细枝末节的知识和事实,如在一节历史课中,教师边讲解边带领学生逐行书写笔记,一方面使学生对关键问题印象深刻,而另一方面仍然强调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美国课堂给我们的另一大感受就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尽管美国的中学课堂学生比较自由,上课期间可以吃东西,可以自由下座位取学习用具或去洗手间,但学生上课的那种专注神情和不受外界任何干扰的状态,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方面与美国教师大都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无关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时刻关注学生需求,从而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是美国学生具有高度的课程选择自主权,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层级,因而,他们是全身心投入的。
5.管理制度规范有效
美国学校规范的管理制度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环境保障。美国学校的学生看似松散,课堂有随意的一面,可以吃水果、吃零食,但整体看来,美国的课堂民主、有序,纪律严明。这是因为美国学校有严格规范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学校规定不允许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一旦发现使用,学校没收,让家长亲自领取并缴纳15~20美元的罚款。这些规章制度在学生入校伊始就会发到学生手中,并要求学生带回家和家长共同学习并签字,一旦学生违背校规将会受到严惩。而课堂教学也有很多详细的制度规范,如学生们要在进入教室时先将作业交给老师,一次不交要扣掉学期考试10分,两次不交扣20分;抄作业记零分,晚交作业成绩降25%;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出勤和交作业的情况记录得十分认真。正是这些细致的、科学的规矩和要求,规范了课堂,促进了学生学习,从而造就了美国有序而高效的中学教育。
理解力与创新力的培养
美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或创新思维),而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探索,尤其是进行未来问题解决训练是培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那么如何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力培养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操作流程和思路。可以说,理解力培养既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思路。
1.通过教学设计实现学生理解力培养
通过教学设计实现理解力(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是理解力培养的具体方式。理解力的培养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获取知识与技能—赋予意义—迁移应用。理解力培养过程实际就是这三个阶段的综合。理解力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迁移和运用,因此,采用理解力教学设计,避免了传统教学设计中目标的模糊和学习范围的不清晰性,避免了把学习当作一种片段积累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更为连贯。
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讲,UbD教学的最好方式是从学生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入手,采用“回溯”的方法,由预期目标进而推导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教学活动和内容(方法和手段)——即逆向设计。如学生对英语单词、语法的学习仅仅是手段,而学习的目的就是到实际生活中去和人沟通交流,同样,学习食物金字塔的知识也仅仅是手段,目的则是帮助孩子们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通过解决未来问题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生能力发展方面,解决日常习以为常的问题和解决过去程式性问题对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作用有限,而训练学生解决未来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未来问题而得到发展。
这种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过程设计,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头脑风暴法”。从具体实施层面而言,“头脑风暴法”一般包括六个步骤:
——列出未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
——选择其中之一;
——提出解决方案;
——制定评价解决方案的标准;
——根据标准选出最佳方案;
——变成行动。
具体训练环节:确定未来的挑战—选择潜在的问题—针对潜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制定评价解决方案的标准—依据标准选出最佳方案—将方案变成行动。
这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美国的教育系统是浑然一体的,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教育科研,都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美国学校教育从小就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无论是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他们的家庭作业中,老师多半扮演的是一个问题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要做的就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资料分析,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经过这样训练的小学生,他们到初中的学习能力大大增强。而在高中,尤其是高级选修课程的开设,真正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在美国,只要学生有能力,学校可以提供无限的发展支持。而在美国的大学中,美国大学教授的教育科研,又从理论和实证层面为美国中小学的教育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发展指引。
来自美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1.与美国教育相比,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我们的教育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落实,关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如数学等基础课程中,中国学生具有美国学生不可比拟的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这种计算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学生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这些又都是学习科学课程的基本素质,因此,中国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科学教育的基本素质。此外,我们的校本教研、教师集体研训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机制也是为美国同行所羡慕的。
2.美国教育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是什么
第一,教育理念与教育行动的高度一致性。美国教育尤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其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与之相适应的。相反,我们的素质教育提出了很多年,新课改也推进了8年,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先进理念也几乎深入到每个教师心中,但我们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仍然没有根本走出应试教育的牢笼,我们的教学仍旧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仍然没有从沉重的、被动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动手实践和学生探究仍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第二,多元、综合的课程设置和学生自由的课程选择。美国的课程没有像我们一样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分。实际上,以上分法也仅仅是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划分的,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实际意义,学生只有选和不选之分。而美国学校有较高的课程设置自主权,因而学校能够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此外,除了这些基本的课程,美国各级政府和学校还高度重视高级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开设。对学区管理部门而言,一个学校开设高级课程门类的多少和学生选修人数的多少,将与该校可获得的财政经费直接有关。因此,从美国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上,鼓励学生拔尖创新,鼓励学生追求卓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第三,灵活高效的课堂教学和丰富有趣的课外作业。美国的课堂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美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表现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选择性地记录笔记,能够适时地提问质疑,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探究和学习任务。而在课后,美国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很少有类似我们作业中的对知识内容和基本技能的死记硬背和重复练习,而更多的作业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这种任务性的作业中,学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需要开展问题调研,甚至需要设计实验反复验证,一方面,学生兴致勃勃地努力投入作业工作中;另一方面,这些具体的作业过程又无形中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加工、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