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讲求创新 评价内容需要多元化
2011-12-29王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课后,我留下一个多次不交美术作业的孩子,严厉地提醒了他,让他明白不完成作业的严重后果——期末总评不达标。然后,我声色俱厉地告诉他:“下星期必须把作业交上来!”
一个星期后,我把他叫住,翻开他的美术作业本,还是一片空白。我再次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他。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他的作业本依旧是保持老样子。课后,他居然还把本子留在了课桌上……
他是真不喜欢画画,还是懒惰成性?为什么就一笔不画呢?
于是,我询问了其他学生,得知他在班里的表现还不错,看来,我需要再次找他谈一谈了。这回,我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听他诉说。孩子满脸不高兴地说:“我没时间画画,课上时间太少了,回家后还要写其他的作业,而且我的美术作业成绩从没得过优秀,没意思!”听到孩子这番话,我沉默许久。我的评价是不是出了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做到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使他们保持学习美术的兴趣,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美术学习评价的问卷调查。评价的主题包括:教师的评价、自身的评价、你期望中的评价、希望谁参与评价;评价的主要依据:日常作业、课前准备、课堂纪律、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热心服务、比赛获奖及其他标准。
通过调查,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未选择“日常作业”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众多学生在“积极思考”和“热心服务”一栏画了对勾,案例中提到的学生还在“其他标准”中写到:“画得不好,但是想得好。评价中能不能加入创意元素呢?”另外,学生们渴望自己的学习得到同学和家长的认可,这在我之前的作业评价中占据的分量还是比较少的。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教师对学生采取千篇一律的评价方式,将直接影响到这些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和学习效果,做得不好还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上述的学生就对作业评价这种方式不是很认可,所以采取了极端的做法——一笔不画。
经过观察与思考,我认识到评价方式是能否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要素。由此,我依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了一套新的评价方法,改变了原来以作业评价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建立五星奖励制。主要包括:抽查学具齐全、遵守课堂纪律、主动搜集资料、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帮助他人、小组合作融洽、美术作品获奖、按时完成作业。我把完成作业一项放在最后,在感觉上淡化了它的作用。规定每节课后都由小组长为本组获得表扬的成员画星。学生们都是喜欢被奖励的,这种办法有效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对于上述案例中的学生作用不大。因此,我公布了进一步的奖励办法:凡累计五颗星者,免作业一次(免作业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做,而是奖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其他美术实践活动)。
此语一出,立即引发了学生的热议和兴趣。当我宣布这一决定时,我注意到那名学生的表情——惊讶又有点欣喜。
新的评价方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述案例中的男生居然提交了一张打印作业,那是我在讲《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时,建议学生搜集一些景物透视效果图片作为创作参考。没想到他竟把找到的图片粘在了作业本上,并且在上面标出了视平线和消失点。我在图片旁批注:你的图片找得真好,看来你已经理解所学的知识了,王老师特批你免作业一次。
一个星期之后,他迅速窜到我的面前,兴奋地说:“老师,给我评分。”他打开本,一张完整的美术作业呈现在我面前,我惊讶地问:“这么厉害!什么时候完成的?”他得意地说:“早画完了!老师,我能得A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想到,就是一次对打印作业的肯定,转变了他的学习态度。
通过上述案例,我对作业布置与评价有了新的思考:作业设计要讲求创新、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有的学生虽说画画或手工不错,但却缺乏和他人沟通的能力;有的学生虽然美术技能一般,但在课堂的一些集体活动中显现出超强的组织能力。所以,对于学生要进行综合评价,依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科的某一空间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