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草根 大天地

2011-12-29于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小课题研究从教研起步
  一次做课任务的不期而至,让我真正有了了解小课题、小草根的机会。虽然为师之日不是很长,但已经有了几次做课的经历,而这次任务可谓是一道难关,因为这次所讲授的内容是古诗《别董大》,这可是很有难度的授课内容。接受任务的那天是周二,正好是我们六年级组的教研时间。
  这次教研活动开篇就是我们小课题的主题拟定,大家热烈地谈论着。每个人发言都结合着自己的教学经历,没有多长时间就定位在了“读写结合”这个主题上。“读写结合”确实是个好东西,也很有研究的价值,可是这个跟我的古诗教学有啥关系呢?这时组长开口说话了:“我想这个课题对于各位老师应该说是很实用的,眼下我们组的小于正好接受了一个做课任务《别董大》,古诗教学是个难题,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是否能发挥一下作用,大家集思广益帮助小于出出主意,帮助她的同时也为各位老师拓宽一下思路,这样我们的小课题研究就真正做到了实处。”万万没有想到,我的做课任务首先被组长提了出来,更没有想到我自己的这个难题这么快就和小课题的专题来了个零距离碰撞。
  各位老师先是听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思路,然后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的手不停地记着,教师之间的讨论,研究者之间的分析,一节课慢慢地被细化,待教研结束时,我感觉心里有了底。更重要的是组里老师下一步的任务是收集各种有关读写结合的资料,这对于我来说可是久旱逢甘雨似的解渴之物……
  
  小课题研究需要合作推进
  在同事的集思广益之下,我开始设计自己的课了。教案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关,教案的最终确定可真是一个“难产”的过程,要在反复试讲中经历无数次的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次的做课任务是带课题上课,目的更加明确,那就是如何将古诗教学与学生的“写”紧密结合起来。
  一番试讲结束后,又是一次小课题的研究时间,各位同事结合我的课,纷纷提出了自己看法,更多老师将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读写结合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面对这些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资料,每位老师并没有一股脑地推给我,而是在自己消化的基础上去粗取精,进行了一番筛选、整理。这样的资料交流俨然成了一次小型讲座,虽然时间都不是很长,但却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过教研资料的学习,我对教案又做了新的调整,之后的试讲比原来成功了许多。渐渐地,我看到了希望。
  
  小课题研究扎根实践反思
  正当我为自己的课和研究有所进展而感到欣慰的时候,小课题活动时,很多老师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古诗中渗透了读写的确很新颖,但是想法新颖不代表就能落在实处。看看学生每次展示自己小练笔的情形,我们觉得还是有改进的余地的。”对啊!一连串的试讲场面之热闹、语言之精彩让人惊叹孩子的能力,但是角落里那些总是在躲闪的眼神又在告诉我什么呢?此时经过课题组的同事们的质疑,我才意识到:虽然我把读写结合放在了古诗教学中,但是读写结合点到底选择得是否合适?其形式到底有没有创新,吸引不吸引更多的学生?这样设计是否给了每个同学写的契机和展示的机会?一连串的问号不但使授课的角度改变了,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开始在反思中深入,在学习中提高。
  深度研究不仅仅是对理论学习的深入,而是将课堂与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这与我们当初做课的试讲、反复修改大大不同。以前的过程形象地说是一种平坡式的发展,表面热热闹闹,但往往没有实质的进步,而真正的深度研究带来的是质的变化。就这样我又进行了新的修改,组里的老师看到我的教案,露出了欣喜的目光,接着大家又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就这样,我的教案,我的试讲,我的研究意识都在研究组内和谐、浓厚的气氛中悄悄地变化着……
  
  我的草根,我的幸福
  眼看正式讲课的日子到了,我被告知原定的给香港的友好学校的同学上课,改为香港的50名同学要和我们学校的六年级的同学同上一节课。突然的变化又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研究组总是雪中送炭,老师们告诉我:古诗的内容面对京港两地的学生都是一样的新授内容,只要抓住古诗的精要,同样能够打动不同地域的学生。教研的力量是伟大的,虽然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试讲了,但是我内心有了底。
  讲课的日子终于到了,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凡是能腾出时间来的,都来给我助阵加油。课开始,先是悠扬的音乐响彻耳边,随着是一幅幅精致的古人送别的古画将学生拉进了《别董大》的送别世界,以情“助悟”,以情“助写”有了良好的开端。
  到了写的环节,我提示学生可以展开想象根据诗文的前两句,用现在的语言描述当时的情景。京港两地的学生都争相发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黄沙漫天,仿佛听到了凄惨的驼铃。”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漫天黄沙,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仿佛听到了大雁凄惨的叫声。”尤其是一位香港小同学的发言,让我记忆犹新:“我仿佛看到了成片的黄云,仿佛听到了送别时董大和高适两个好朋友之间说的悄悄话……”
  课的结尾处,我又让同学将自己所学的送别诗送给自己的同学。此举不但扣合了本诗的主题,还映衬了当时的情景,六年级的同学即将毕业,京港两地同学课一结束即将分别,一时间同学们借助这古老的诗句表达着自己的真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名句又焕发了的新的生命。
  回首这节课,它只是我为师之路上的一粒小石子,但这小石子身上折射的却是幸福的光芒,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独特的教研活动形式——草根式的小课题。是啊!如此的研究形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怎能不叫人快速成长呢?“草根”虽小,但是它能创造一个广阔的研究、学习空间,更能教你在研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栏目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