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同行 教学相长

2011-12-29李翔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道理,即师生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从教时间越长,我越悟出“教学相长”的深刻含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三尺讲台上度过近20载光阴,年逾不惑,启功先生题写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母校校训渐渐从校园里的一座石碑转化成我心中的一座丰碑,进而成为引领我继续前行的路标。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始终信奉“学,然后知不足”这句话。因身处远郊,信息相对闭塞,视域不够开阔。多年来,我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参加每一次培训听课活动。足迹从校内到校外、从本市到外省、从国内到国外,了解了课改的最新动向,学习了实用的教科研方法,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执教多年,我悟出以人为本、平等互信、融洽和谐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但如何真正落实上述理念呢?课堂上学生活动多了往往时间紧张,教学进度完不成。所以,我就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子上引,如果是奇思异想,则往往视而不见,或草草打发。但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学生给我上了一课,也最终促使自己下决心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讲授一道时差计算的读图选择题时,由于多年的思维定势,我本能地按照常规思路通过推导、计算得出正确答案。正当我担心学生是否会在计算上出错时,讲评这道题的同学让我大吃一惊。他说:“因为所求两地的经度差不足15度,故时差不到1小时,而所求点早于已知点的8时,所以正确答案应在8到9时之间。”该学生利用了时差范围内的估算取值方法,更为简便。从这一案例中,我认识到,教师必须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并聆听学生思考的方法,接纳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果学生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思路来走,慢慢地,就只会接受老师的观点,放弃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僵化之下便会蔓延出更为可怕的思维惰性。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还奢谈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韩愈说得好:“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最终师生合作,教学相长才是理想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一直坚持课标中所倡导的“注重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课程理念,并将之进一步应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困惑于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渐渐只追求“智育”之“一好”而忽略“德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并由此带来“高分低能”等诸多问题。所以,正人先正己,我感受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分量,用自己的爱心、诚心、亲和力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地理课是中学阶段少有的文理兼收的跨学科课程,我注意从方方面面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加强教学反思的能力。向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标努力,认真学习、诚信实践,并结合当前教学与实际生活、科技发展紧密相连的要求,逐渐摸索出利用新闻时事和热点话题辅助教学与复习的方法。加之,自身幽默开朗的性格,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教学特色。
  面对教学、面对学生,我用20年的时间逐渐懂得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深刻含义,也日渐“悟”出了教书、应考之外的更多东西,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我感觉自己在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正与学生一同成长。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学无止境”,正是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一路走来我不断反思自身不足,努力寻找提升专业化水平的途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