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翔:与孩子们共享幸福的教育之旅

2011-12-29王宇华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李翔:北京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大兴区“十佳”教师,北京市大兴区“名师工作室”导师,现任教于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参与编著《新课程下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指导》、《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导航》等书。
  
  “我希望能长久留在学生记忆深处的不是知识,而是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与责任。”
   ——李翔
  “每个教师节,我都要去看李老师,直到我老了,走不动的那一天。”
  ——2011届毕业生林幸子
  
  爱笑,是李翔老师给记者最深的印象。人们常说,每个人都是有气场的,李老师身上散发出的快乐元素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是美好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她是我们的大朋友,是我们倾诉烦恼的心灵驿站。每个教师节,我都要去看李老师,直到我老了,走不动的那一天。”2011届毕业生林幸子说。
  李翔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热爱戏曲、舞蹈,并热衷于研究烹饪美食,文艺的熏陶与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李老师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是父母给予李老师最大的人生财富,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她跨越了人生的每一个难关,并感染了所教的一批批学生。
  在李老师的一路发展中,我们看到了成长的真实。“地理老师!小李,你教这个学科真是可惜了,凭你的素质,应该当个语文老师或英语老师。”一位老教师说。在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下,副科老师比主科老师的发展空间要小很多,更何况,李老师大学毕业后,任教的是初中地理,由于地理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家长都不重视,成为学校中被人遗忘的角落。那时,李老师每周备2个教案,每个教案讲6遍,周而复始的重复让李老师迷茫——“难道就这样在平淡的授课中等待教学生涯的结束。”当李老师同届毕业的不少同学,纷纷离开地理教师岗位的时候,她坚守在地理学科的沃土上,赋予了学科新的生机。没人重视,不考试,也就没有了应试的束缚,更少有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创新教学的空间就大了。
  “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的课。等我老了,变成老太婆了,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还是愿意与我互动。”说到此处,李老师的眼神里充满了幸福的憧憬。李老师对生活中各种新鲜事物如同孩子般痴迷,一直用眼睛捕捉生活,用相机记录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她把新闻时事与热点话题引进课堂,剖析生活中的地理元素;加之,她骨子里特有的北京人的诙谐幽默,形成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重塑了地理学科的魅力。
  李老师工作10年后便取得了高级教师职称,和大部分老师一样,当时,她觉得教学就可以这样四平八稳地进行下去了,不必再辛苦地奋斗了。但接踵而来的各种专业培训,为李老师打开了一扇窗,让她发现了地理学科更为丰富的内涵,李老师意识到要开拓学生的视域,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一扇门。李老师感慨道:“当前,学生接触的信息多了,但是视域还是狭窄的,局限于关注小我的内容,而缺少对大我的关注。”多年来,李老师坚持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我希望能长久留在学生记忆深处的不是知识,而是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与责任。”这是李老师心中最大的愿望。
  李老师爽朗的笑声一直伴随在访谈的始末,在她的身边可以呼吸到浓郁的幸福的味道,这份幸福源自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挚爱,前者爱得热烈奔放,后者爱得深沉久远。爱,是李老师人生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