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建”大
2011-12-29吕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可以这么说,在日常的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很少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而绝大多数都是些“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小事。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校长应该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引导所有教师说好每一言,做好每一行,处理好每一事,日积月累,便能小中“建”大,使学校管理取得“润物无声”的美妙境界。
小示范,大影响
案例:
A校有一项规章制度,即教师如果在上班时间需要外出,不论是公事私事,一律要先到校长办公室请假,凭校长办公室主任所开的出门证才能出校门。此项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很好,可以规范全体教师的请假行为。然而,此项制度实行一段时间后,有些教师发起牢骚了,都认为出门要凭出门证太麻烦,浪费时间。A校校长得知了教师们的这些“怨言”,便领着这些抱怨的老师一起来到传达室,让传达室的保安人员从抽屉里拿出一叠出门证摊在这些老师的面前,那几位老师仔细看过这些出门证之后,都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其中有不少是A校校长的出门证,而且绝大多数是公事(如去教育局开会、外出公干等)。看着眼前的这些出门证,老师们心里十分惭愧:校长自己外出不论是私事还是公事,都能够自觉地照章行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嫌麻烦呢?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教师抱怨请假出校门要凭出门证麻烦了,大家都能够自觉地按正常的程序去履行请假手续。
剖析:
记得哈佛大学的校长霍里厄克说过一句话:“哈佛大学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大学,这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加安全有效。”的确,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的学校管理亦是如此。毋庸置疑,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的真正内涵是把Da7UJb+AqpKF4zdeEdW4Mbc9/RB0NTy2pAxhalOnXho=约束升华为自觉意识、自觉行为,而不是将约束制成枷锁戴在广大教师头上。当然,这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即学校的规章制度应当具有公平性。何谓“公平性”?“公平性”即“王子犯法,与庶人同罪”,要求普通教师做到的,行政领导首先以身作则。国家制定的法律,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没有一部法律中有哪一种人可以不遵守的条文。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亦是如此,如果只是用来约束普通教师,对校长根本没有约束力,那么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可以这么说,上述案例中A校“教师上班期间请假须凭出门证出校门”的请假制度之所以能够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就是因为A校校长做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社会心理学认为: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而习得行为。可见, 规章制度之所以有规范全体教师行为的力量,不是来自空洞的说教,而是来自领导者的榜样示范。领导者的表率行为是形象化的规章制度,是实践着的规章制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规章制度,自然也就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执行力。
小口号,大动力
案例:
B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生源情况较为复杂,不少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背景、学习习惯、文化基础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提高本校教学质量变成了B校校长最头疼的问题。经过长时间、多轮次的思考和讨论,B校校长提出了一个“从最后一名抓起”的小口号,其口号的意义就在于MM/VZxHZzgYAw919grhQPGg3RUF74KwVpTGUfukIWak=要求教师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轻易掉队。为此,B校提出了“四清到位”的补差方案,即要求每一个教师对所教学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在这一口号的感召下,B校所有老师都非常关注班级里的学困生,不仅给这些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袋”,勤盯勤问多辅导,鼓励其不断进步;而且在生活上也对其给予必要的关怀,增强其自信心。通过B校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B校几年来及格率稳步上升,今年已经接近百分之百。
剖析: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把学校的办学(奋斗)目标用简洁易记、朗朗上口的口号概括出来,使每位教师都明确工作的方向,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产生巨大的前进动力。可以这么说,上述案例中的B校在生源较差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够取得及格率接近百分之百的办学业绩,主要归功于“从最后一名抓起”这一小口号。因为,这一口号虽然比不上诸如“争创一流学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某某地区品牌学校”之类的口号有恢宏气势,但是实实在在,更重要的是它没有说任何空话,而是已经将学校工作的目标和方式方法具体化,那就是关注学困生,不要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如此一来,这一口号虽小,但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同时也很容易进行量化检测,易于操作,因此才能产生那些大口号所不能产生的大动力。
小事例,大效果
案例:
C校校长每次在全体教师会议上都会讲一些他亲眼所见本校的一些老师的工作例子,从而让全体老师从中受到影响。例如,有一次,C校校长要求全体教师和所有学生和谐相处、共建融洽师生关系时,并没有旁征博引,讲一些大道理,或是讲一些中外教育家的事例,而是向大家讲了一些本校周老师的相关事情:周老师每次批改作业,首先要耐心地将作业本子卷角处捺平,如果碰到有破损的,便会立即用透明胶粘好;碰到红领巾戴歪的,周老师总会用母亲般温暖的手帮其戴正;周老师总是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还时不时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拭去他们额头上的汗滴;每次放学时,周老师总是面露笑容站在教室门口,不停地挥手与学生们互说“再见”,并不时地善意提醒,诸如“要认真完成作业”、“吃饭可不能挑食呀”、“记住尽量做一些家务劳动”之类的亲切话语,她总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真是神了,自从C校校长讲了周老师的事例后,C校校园里就多了许多个“周老师”……
剖析: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校长要善于挖掘其中闪光的事例“现身说法”,引导教师向身边的榜样看齐。要知道,这些事例都是发生在教师群体中的,是他们身边可感可知的,是最鲜活的,所以对老师们来说特别有亲切感,特别有说服力,其宣传、教育、引导的效果自然会更好。可以这么说,如果上述案例中的C校校长只是一味地引用一些枯燥的理论名言,或是讲一些书本上的、离老师们距离甚远的经典案例,其对教师的心灵触动效应肯定与用周老师的案例相去甚远,其效果自然也就会有天壤之别了。
小动作,大回报
案例:
D校校长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特别善于做一些“小动作”,例如,凡是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里,或是有教师过生日的时候,D校校长就会在第一时间内用自己的手机向老师们发送一条短信,写上一些温馨的祝福语,向相关教师表示诚挚的祝福;凡有本校教师获得某一成绩时,D校校长就会在第一时间内用自己的手机向相关教师发送一条祝福短信,同时要求校办主任以校长室的名义,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向全校教师公布;如果有相关老师为学校作出了某种贡献(如辅导的学生获奖了,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学校解决了某一困难等),D校校长就会在第一时间内用自己的手机向相关教师发送一条感激短信,向该教师表达谢意;如果D校某教师及其亲属生病住院了,D校校长就会在第一时间内给当事人送去一份特别的关心与安慰,温暖的感觉自然就会在教师们心底流淌……正是因为D校校长的这些“小动作”,使得D校成为了所有教师心心向往的精神家园。
剖析:
在“管”的基础上,校长更应该重视“理”。因此,校长要充分理解教师,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师生着想,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蕴含浓郁的人文关怀,做一个体贴入微的知心人,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凝聚感情,激活人气,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点燃他们工作的热情火焰。上述案例中的D校校长,向获奖教师发祝福短信,分享获奖老师的成功和喜悦,这能无形地将激励放大、增值,从而点燃获奖教师更高的工作激情;当生病教师看到校长亲自探望时,送来的又何止是一些看得见的慰问品,还有充满深厚情谊的温暖……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在如此体贴教师的校长手下工作,又怎能不“赴汤蹈火”呢?
在海尔,管理者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让时针走得准,必须控制好秒针的运行。”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校长更应注重小事小处,“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要知道,小中方能“建”大。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