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课程资源中心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模式
2011-12-29王欢陈凤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2009年11月,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落成,本着“重参与、实践;重合作、互动;重应用、创新”的宗旨,以“大课程观”为思路,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存课程与隐蔽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模仿教学与陶冶教学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三级课程的整合与规划,形成了史家胡同小学“区域共享的优质课程”体系,包括学科拓展、创新体验、人文素养、健康教育四大类课程。目前,学区11所小学的近7000名学生可以在课程资源中心的机器人实验室、家艺活动室、厨艺活动室、陶艺活动室、创新思维工作室、植物组培实验室等17个富有特色的资源教室上课,享受优质教育带来的共享课程。
课程资源中心的源起
“学区化”管理和“学校联盟”建设,是东城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打破校际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形成有限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正是在这样的机制创新中应运而生的,是学区化管理、校际深度联盟工作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资源融通共享的重要载体。
我校在深化史家小学和东四七条小学的联盟建设中,将富有创新特色的史家校本课程推进到学区联动、全区共享,探索“校本课程”学区化。以课程资源中心为核心,围绕怎样有效地利用优质资源,探索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学校教育新模式。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力求实现三个目标:(1)构建课程资源中心的课程体系,为学区校提供需要的、尚不能自我实现的课程资源,使优质资源得到共享,并在实践中不断衍生继续发展的新能源;(2)探索学区校共享课程资源中心的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能,使均衡发展落到实处,即人的均衡发展;(3)形成学区教师研训一体的机制,以课程资源建设为切入点,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突破口,将学校的均衡发展落到实处。
课程资源中心的运行模式
课程资源中心创新了工作模式,实行“联盟校推进、学区联动、全区共享”三个层次逐层推动的运行原则,具体运行模式为:
1.套排课表,实现课程资源中心的硬件共享
课程资源中心以补充学校课程资源欠缺而设置专业教室,选择那些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建设了机器人实验室、厨艺活动室、创新思维工作室、植物组培实验室等17个富有特色的资源教室。
课程资源中心实行“套排课表”制度。按照联盟校、学区校、全区的层次进行整体安排。学期初,资源中心向学区各校发布“选课汇总表”,学区校根据本校实际需要选择使用的教室,上报至资源中心,然后由资源中心统一协调,确定“学区选课汇总表”,使课程资源中心的资源、时间、场地得到有效使用。
2.菜单课程,实现课程资源中心的课程共享
在课程资源中心的建设中,课程资源不仅得到了有效利用,而且得到了丰富、整合、共创、分享、融通。课程资源中心不仅将史家胡同小学的《有趣的水试验》、《伟大的星空》、《厨艺ABC》等校本课程“移植”到资源中心,还将学区校的校本课程、社会资源引进来,形成新的共创、融通的菜单课程,以“点单式”在学区内共享。
3.多师制,实现课程资源中心的师资共享
“多师制”是课程资源中心的授课方式,包括:“小小联动模式”,聘请有专长的小学教师;“中小联动模式”,聘请有特色的中学教师资源;“校内外联动模式”,聘请少年宫、天福茶庄等校外优质教师资源;“家校联动模式”,挖掘家长中的专业人才,聘为义工到中心任课。
4.走班制,探索教学班级管理新模式
“走班”、“走校”制是课程资源中心教学管理的模式,即打破校际、班级界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课,跨校、跨班与兴趣相投的同伴广泛组成新的共同体。如每天上午史家胡同小学与东四七条小学5个班的学生,从设置的10门选修课中选择2门进行走校、走班教学。
成果与反思
1.学生在共享资源中自我发展
课程资源中心提供的课程,弥补了学生在校内尚不能实现的学习内容,以实践性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课程资源中心的特色设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自主性,实施开放性的科技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学生。
2.教师在“研训一体”中专业发展
课题研究是“研训一体”的核心环节,主要基于以下课题,以史家胡同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同时引领学区教师关注和研究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区教师的专业化共同发展:《校本课程和谐发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行动研究》、《基于科技馆资源的学习单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史家胡同小学、东四七条小学实施“学校联盟”共享资源发展的探索与实验》、《构建三年级学生“数独游戏”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队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实效性研究》。
联合教研。课程资源中心启动后成立了厨艺、植物、传统工艺、机器人、趣味田径等9门课程学区教研组,定期组织11所小学的相关教师联合教研及专业培训。培训采取参与式、互动式,构建“互为资源”的研修模式,使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协同行动,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益。注重引导学区教师建立学习型组织,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也学会供给。将史家胡同小学每学期两次的科学家、专家进校园讲座对研究组开放,学区教师共同聆听各学科专家的报告。定期组织研究组教师和学生到史家胡同小学科学专业教室、独立的科技馆、科技走廊和中国数字科技馆分馆进行“留学”。
师徒结对。史家胡同小学17名市区级骨干与七条小学18名青年教师共计35名教师结成师徒,将平日的交流、备课、听课日常化。史家胡同小学的周计划工作全部向七条小学公开,教学研究课、课题展示课、家长开放课等全部向七条小学的教师开放。七条小学的体育教师、科学教师、英语教师几乎每周到史家小学参加教研活动,两所学校的科学教师还利用假期一起参观北京天文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拓展了视野,巩固了专业知识。
深化“教师共享交流”制度。2009年9月,史家、七条两所联盟校积极落实《东城区干部、骨干教师跨校交流意见》,史家小学选派教学干部(中学高级教师)和市级骨干教师到七条小学任教,七条小学的教学、教育干部到史家小学学习管理和课程建设。2010年,两校互换一年级教师,构建了“联合教研组”。
3.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学区资源共享理念
资源中心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指导下,通过建立硬件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搭建起保障教育公平、实现共同发展的基础平台,逐步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动态平衡运行,形成有效资源的聚集效应。
4.遵循“非必需不去”原则,提高各校资源使用效益
课程资源中心本着科学性、必需性、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趣味性原则,以补充学校课程资源欠缺而设置专业教室,选择那些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打破了传统传递知识结论的思维定势,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学生在探究性动手实验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总结规律。学校在组织学生到资源中心上课时,优先选择那些在校内尚不能实现的学习内容,使资源中心发挥最大效益。
5.探索学生联动走班走校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基础
课程资源中心打破固有班级,由学生自主选课,跨班、跨校“走班”上课,与兴趣相投的小伙伴共同开展探究性学习。同时,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特别是对于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的学校,更是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增强了同一志向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即政府进行教育资源的调控和配置;二是自下而上的学校行为,即通过优质学校的资源共享行为,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便体现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两条路径。本研究是对第二条路径的有效探索,课程资源中心以“课程资源(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人力资源”全方位服务于学区为目的,学区校、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满足了学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及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优质资源共享、共建、共发展的新模式,在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上做出了积极的尝试。■
□编辑王雪莉江泓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