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1-12-29宋京璋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1年10期

  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按照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路,构筑特色鲜明、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的教育体系,着力建设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先导区。通州区教委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规范化与优质化并举,政府投入与资源整合兼顾”的策略,以“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为契机,本着“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布局科学化”的目标,狠抓学校规范化建设,科学调整教育布局,使城乡教育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
  
  实施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工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根据全区总体规划,我们研究制定了《通州区教育资源整合与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并结合城乡人口分布情况、流动人口变化情况和城市自然资源状况,及时调整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分年度撤并了29所规模小、基础薄弱的中小学,实现了规模管理、合理布局;成功接管北机小学、化冶院小学两所央属企业厂办小学;适时调整北苑学校、潞河中学、运河中学办学层次,扩充了教育资源,有效缓解了城区的入学压力。中小学布局日趋合理,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实施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城乡办学条件均衡程度明显改善
  通过实施初中建设工程,通州区29所中学的设备设施等主要项目全部达到市颁标准。我们积极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完成了10所城镇小学、8所农村中心小学、39所农村完全小学,以及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规范化建设任务。几年来,全区新建了北京二中通州分校、台湖学校、龙旺庄学校、于家务中学等一批高标准和现代化的农村学校。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高效、稳步推进,已完成了45所学校近20万平方米的加固改造任务。经过建设,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创建了一批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品牌学校。
  
  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教育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在教育体制上,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创办了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等3所院校;以“名校办分校”的形式建设了北京二中通州分校、北京市史家小学通州分校等6所名校分校;采取“银校”合作方式,建立了潞河国际教育学园。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为改善全区办学条件,有效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打造与现代化国际新城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课程改革实验工程,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我们以抓质量提高、促特色建设为中心任务,积极推进小学、初中、高中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合格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普通高中录取率达67%,公立高中应届生高考上线率达97.5%;特殊教育普及率达到了98.3%。全区办学水平和效益稳步提升。
  
  实施人才强教工程,师资配置不断优化
  全区中小学80%的中层以上干部已经或正在参加不同项目的培训,校级干部达到全员培训。我们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2006年以来,区教委和学校共出资近500万元,选送108人赴加拿大、美国参加英语培训;选派227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加带薪脱产培训;连续举办了多届“启蒙杯”、“春华杯”、“秋实杯”、“启慧杯”、“民族杯”课堂教学竞赛;积极开展“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帮助农村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我们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支教工作力度。2006年以来,共引进优秀应届毕业生820人、优秀在职人才18人,并将大部分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几年来,共接收210名在职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每年选派44名区内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搭建新平台
  目前,全区共建有校园网106个,多媒体教室1838个,每个完小都有多媒体教室,超过20所学校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化。通州区教师研修网、教育信息网、教育传媒工作室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成教中心远程教育网共同发挥作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与教学、研修、培训等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
  实施“义保”工程,教育公平得到有效保障
  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教科书费,并做好城乡低保家庭学生、残疾学生的助学补助工作,确保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几年来,市区财政共支付资金近4950万元,使全区34万余名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为近2.2万名民办校学生免除书费、杂费近150万元。同时,积极研究有效措施,妥善安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10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流动儿童入学33674名,公办学校接收率达59.36%,促进了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