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美的课前导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1-12-29车文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5期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的教有关系,而且同我们如何教和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潜心设计不同的课前导语,以求“先声夺人”,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引用诗文佳句,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在设计课前导语时,恰当地引用诗文佳句,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例如,在教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我设计的课前导语是:“同学们都记得孟郊的歌颂母亲的诗吧?”当学生回答:“记得。”同学起来背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然后,我就讲解总结:“自古至今歌颂母亲的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这样学生就会用真心、用感情去体味课文,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许多文章皆是情境交融的优秀篇章,学习这样的美文,同样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优美的环境氛围,而课前教师恰当地设计导语就可营造出这种氛围,将学生的思维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例如,在教《雨中登泰山》时,我设计的导语是:有这样一座山,它有通天拔地之姿,攀天捧日之势。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不远万里,浩浩荡荡登临此山,祭天封禅,祈求国运昌盛持久,不少文人墨客慕名前来,赋诗作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这便是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同学们想攀登吗?那就让我们随李健吾先生,一起去攀登这座文化名山吧。
  三、恰如其分地介绍作品内容,能够造成一种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课文之前特别是一些小说和戏剧作品之前,能够恰如其分地介绍作家及作品的内容,这样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他们尽快地了解课文内容,更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以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例如,我在教《雷雨》时,首先介绍了作者的相关情况,然后再介绍《雷雨》的主要故事情节,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确与课文相关的情节:鲁侍萍到周朴园家领四凤回家,各种意想不到的事相继发生,终于导致了一个封建家庭在雷雨之夜彻底破裂。经过教师的讲解,所有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文的内容,想了解雷雨之夜周朴园家到底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所有的学生都能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四、巧妙地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集中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提的问题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文言文《过秦论》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课文在写秦始皇之前,共写了秦国的几个帝王?”学生一听这个问题就来了兴趣,就连平时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同学,也来了劲头,一会儿他们就准确回答:“一共写了六位。”我对学生的回答表示了肯定。这个导入法的设计,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认真思考、仔细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对课文的分析。
  教学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语文教学的导入方法也不仅仅是以上几种,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教改时曾说:“关键一个‘活’。如果不会活用,那么任何教学方法都会变成一个公式。”总之,导语的设计要本着适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原则,要重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导语设计得好,就能使课堂教学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作者单位 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