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2011-12-29李延珍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5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说:学校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个性的场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发展。从学科教育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一定要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经过世纪之交热烈的讨论和随后的沉思,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这些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崭新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一种新的理念。但当前的语文教育却不能令人满意。机械的语文分析,费时费力,非但起不到启迪思维、培养语文修养的作用,反而禁锢学生思想,扼杀创造力。
  其实以人为本,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要求。人文主义观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个性和健康人格的过程。儒家的人文教育,孔子、孟子的人文思想,至今仍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熠熠生辉。传统的“人文”教育着重于人生的责任,重视人伦的关系,肯定人格的价值。可以说,重视人文关系和人格的培养,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取向,然而,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偏颇,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导致了人文主义的沦落,全民人文素养的下降。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无疑是重新认识了人文性,及其在语文教育中客观要求的迫切性,为我们广大从事语文教育的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呢?
  一、树立科学的“大语文观”,重视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是中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
  中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单纯的心灵迫切需要人性的光辉普照。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为我们提供最初审美冲动的是童年那遥远的童话故事;我们记忆深处永不褪色的情节是少年浪漫的情怀;影响我们一生的价值标准往往来自中小学期间一次偶然的遭遇……凡此种种,都说明中学教育是我们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兴趣、道德、情感、意志等养成的起始阶段。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是中学生感情世界、理解人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来源。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来说,不仅仅是教学生认字、组词、读书,其最终目的是在于启迪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思维,并帮助其形成作为人所具有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人文价值而不是知识或者工具价值。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活动能否真正超越知识性,把学生的情感、兴趣、审美等主观思维带动起来,是决定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适当突破教材,活化内容,是中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手段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提供的基本材料时空跨度大,从古代到当代,从中国到外国,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蕴涵的人文因素极为丰富,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由于中学生年龄较小,知识积累不多,感性经验不足,再加上各类作业量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活化教材内容。也就是说,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方面合理地组织和使用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需要,联系生活,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换句话说,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善于联系生活情景,带领学生步入“生活天地”中学习和历练。
  例如学习《小池》一诗,描写小池的初夏之景。教师可以通过挂图,让学生感受清泉、绿荷、蜻蜓所构成的美好意境,再辅以动听的音乐,使学生理解“无声”“细流”这种静谧的氛围,了解诗人对大自然深情的爱和健康美好的生活情趣。通过探求古诗的意境美、人格美,引导学生在困难中、挫折中、逆境中不忘生活的美,不忘人生的美,从而使自己的心胸逐渐宽广,志趣逐步健康,情操逐步高尚。
  三、注重过程,优化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优化教学方法,特别要提倡以下三种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
  首先,合作学习中,学生地位相同,机会均等,会不受拘束地畅所欲言,有利于潜能发挥。其次,合作学习时,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迅速,相同观点及易吻合,可引起学生共鸣,不同观点又极易碰撞,可促使思维多项发展,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再次,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会反复推敲、琢磨课文,有利于培养个性,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组织交流能力。
  2.探究学习
  中学生好胜心强,最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显示自己的才能。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游园不值》中的“应怜屐齿印苍苔”一句时,教师先对“屐齿”“苍苔”作解释,接着放手让学生试解。不出所料,学生对这句话的含义产生了分歧。有的从“我”的角度解释,认为是“珍惜屐齿留在青苔上的印痕”,理由是朋友没见到,印痕应珍惜。有的从朋友的角度解释,认为是“主人青苔,不愿别人踩上脚印”,理由是柴门不开,为惜青苔。学生读中议,议中读,最终达成一致,认为后一种理解比较合乎情理。
  3.开放学习
  就是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开放化,让学生在应对各种现实社会生活过程中培养起语文能力。我们知道,儿童现实生活中需要的言语交际活动,诸如转述、通话、问路、借东西、挂号看病等应列为写说训练内容,同时要为学生创设言语交际的情景,使写说训练成为社会生活中现实的言语交际活动。由于儿童在课堂上学到的言语交际本领马上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派上用场,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某校有个班级与外地的某个班级组成友谊班,每两个学生结成一个对子,开展定期通信活动,还要求双方在信的末尾向对方提出问题,请对方予以回答,这样双方自然交流,不知不觉中促进了书面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教育,作用于人的教育。语文学科若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就会走出语文教育的误区,就能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局面。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引进时代的活水才能永远具有生气、活力。以人为本,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