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2011-12-29师会霞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5期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极丰厚的文化宝藏。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要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就必须使青少年得以充分的学习。在初中语文的篇目安排上,有着大量的文言文篇目,它们都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体现,它们起着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熏陶和教诲青少年热爱祖国语言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学好文言文,对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教师该如何较成功地进行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呢?我对此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要充实文化素养,并精心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精心钻研教材,不仅烂熟于所学文言文中每一字词句的意思,用心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文化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还应潜心进行教学设计,能灵活地富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巧妙而卓有成效地落实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为例,进行说明:
  教师在备课前,应先了解《战国策》的基本知识,阅读《战国策》的相关篇目,知道《战国策》中的相关故事,并初步体会“邹忌”“唐雎”等策士的性格特点,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时,教师才可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也才可以在讲解中使学生对《战国策》有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我在上课时,就具体结合“策”,给同学们讲了《战国策》中一些策士多才善辩、富有谋略的故事:如冯谖为孟尝君买义,苏秦游说六国,荆轲刺秦,还穿插了一些成语故事“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等,同学们对《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叙事喜欢夸张渲染,常运用意味深长、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的特点有了较深体会。当然,这样的介绍不宜过多,应点到为止,否则会冲淡对课文的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情趣盎然地学习文言文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如何在学习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呢?我有如下体会。
  1.注重导课的艺术性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教师上新课时,若能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导入,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故事传说导入、名句引用导入、激趣导入等,都会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已经走进了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展示语文课堂和生活场景相贯通的魅力,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小石潭记》多媒体课件能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小石潭的秀美、清澈,使同学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爱莲说》多媒体课件可通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
  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活”“新”上下工夫。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文言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无论在实词的积累、虚词的感悟,还是在句式的理解,都不能死板教条地深究细抠,应多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讲使动用法,可以联系“瘦身”“美体”等时尚用语;讲意动用法,可以联系“幸福着你的幸福,悲伤着你的悲伤”等流行歌词;讲到名词活用,可以联系“不翼而飞”“不胫而走”等经典词语来举一反三;讲宾语前置,可以从“何罪之有”“何去何从”说起……
  三、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好”课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学习文言文,也一定要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多诵读。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用心朗读、高质量的朗读是感受作品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朗读课文,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1.教师给予指导并做示范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增强教学效果。朗读过程中,教师丰富生动的表情,如痴如醉的诵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乐于朗读的风气和习惯,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文言文的趣味性,也较容易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2.朗读可以采取多步骤、多途径的方式
  领读、齐读、自由读、抽读、赏读、评读、竞赛读,方法不一而足,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选用。需要提醒的是,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教师要给以及时、具体的点评和指导,或鼓励、或指正、或强调,不能任由同学漫不经心、随心所欲地朗读整一节课,要以朗读为契机,激发他们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脉络。
  四、教师在课堂上要作必要的背景知识和作者介绍
  知人论世,这是孟子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也是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我们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我们不能在课堂上把介绍背景仅当做形式。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揣摩和思考的是:怎样介绍背景,怎样使同学们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思想历程,怎样使学生把背景和课文的理解联系起来。这样,学习时,才能使学生们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
  我在教读《马说》时,进行了这样的背景介绍:这篇《马说》大约作于唐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期间,韩愈二十多岁,初登仕途,胸怀经世之志,却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许多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样的背景介绍,就很容易让学生们理解课文表达的作者怀才不遇之情。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并落实课文的翻译
  文言文,因语言形式和现在有天壤之别,于是在教学中,理解课文就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学习文言文。
  1.读注释
  文言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尤其有许多古今异义字词,在阅读时必须借助课下的注释才能完成理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养成读注释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使用工具书
  学习文言文时,利用注释,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典》,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对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十分重要。对于较难理解的字词,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在讨论、分析、鉴别、比较后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就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3.落实课文的翻译
  文言文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是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基本字词的积累。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并不是淡化这一内容,相反,更是加强同学们对内容和字词的理解。为此,我除了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口头翻译外,还让同学们动笔去翻译。在动笔落实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们会觉得刚才还明白的意思,现在却写不顺手了。一些难词、难句,逼着他们再次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和内容。
  六、教师应重视文言文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古语云:“文以载道。”作为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更是秉承着几千年来中国人传统的精神气质和民族品格。在精心教授文言文时,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蕴涵丰富的美德教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爱国情感的渗透,如陆游的爱国诗篇《示儿》、杜甫的《春望》、岳飞的《满江红》等;有大量同情百姓的悲悯情怀的流露,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观刈麦》和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愚公移山》可以让同学们无比钦佩愚公那种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激发自己在学习上不畏艰难、求索攻坚的决心;《伤仲永》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天资再好,如果后天不努力、刻苦学习,最终将会“泯然众人”;《爱莲说》可以使同学们认识到古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陋室铭》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作者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精神世界;《岳阳楼记》可以让同学们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兼济天下的博大心胸……这许许多多的文言文名篇佳作,对同学们起着劝诫、警示或激励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背诵,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还可以感悟生活的哲理,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
  七、文言文教学还应开拓课外学习的阵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借鉴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而教材所选入的文言篇目数量有限,光靠学好课内几篇文言文就要培养起学生阅读文言文作品的能力,恐怕是勉为其难,因此,文言文教学有必要开拓课外学习的阵地。
  在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们已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会学”文言文了,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一些简易的、生动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作为课外拓宽的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不求甚解,但求读懂”的口号,鼓励学生阅读文言文,使他们实现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只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用心耕耘,用心思考,把握教学的规律,就能在文言文教学中取得丰硕的成果。以上只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粗浅认识,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作者单位 山西省运城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