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1-12-29龚秀英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5期
21世纪的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全体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为中心。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造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新。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愉悦,把微笑带给学生,把鼓励送给学生,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心中燃起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没有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就没有问题的提出。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路边有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距3米。第1棵到第8棵之间共有多少米?”题目出示后,立即有学生回答是24米。这时我有意表示“赞成”这个答案,同时鼓励学生对这个答案进行质疑。经我再三鼓励,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应该是21米。”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他立即回答了自己的想法:“因为8棵树之间有7个间隔。”我听完后,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并对他敢于质疑的精神大加赞扬。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消除了,对问题能主动地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了
培养。
二、创设良好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学会创新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自主地参加实践活动,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学会创新。
1.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在动手实践中表现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认识角》时,设计问题“一张正方形的纸,如果用剪刀剪去一个角,会变成几个角呢?”我先让学生猜一猜会变成几个角,再让小组同学一起来剪一剪,看看到底变成几个角。最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这道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在这个需要猜想、验证和交流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积极思考和创造的机会。
2.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创新
实践证明:有思考性的练习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巧设练习,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使学生学会创新。
三、改进教法与学法,启发诱导学生创新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新教师是变教师的讲解为中心为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再创造、再发现,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知识,获得创新。
(作者单位 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