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兴趣与语文课教学
2011-12-29李丽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5期
语文教学传承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因此在各种教育工具中,语文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然而这么一门如此重要的学科,却常常被学生忽视,语文教学的课堂经常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课堂,面对如此现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让语文真正发挥它传承文化、塑造人格的功效呢?
一、语文课程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达到以上这类训练的具体目标,从中初步摸清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习惯、学习心理等的实际概况,就为以后确定教学起点做好了准备。学生对初次接触的新事物,有一种好奇心、探索心。新奇有趣实用的语文基本训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心,还能使他们产生积极情绪而兴趣倍增。
二、在语文课中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
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要做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并非是一日就可养成、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一寸培养学生兴趣的“潮湿的土壤”,来培养他们的兴趣。
三、经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加强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突破口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经常用中外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来启发学生;用古今名人酷爱书籍、通晓各种学问的生动事例激励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并有意截取部分精彩段落造成悬念来吸引学生;及时鼓励,利用阅读的竞争心理来促进学生。“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实质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并且必不可少。”学生在课外养成了读书的嗜好,就为课内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器材被引进教学领域,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图文并茂,声形兼具地畅游于语文课堂,真正领略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
社会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课堂,大自然与青少年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带他们到外面去郊游,无疑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带他们到名胜古迹去游玩,于游玩之中讲解各处的历史文化,这将会大大激起他们探究文化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把握课堂这块神圣的领地
一部交响乐要有摄人心魂的序曲,一场戏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一篇文章要有精彩漂亮的开头,作为语文教学的导入语于整节课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阅读课的起始阶段就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所以我们在教一篇新课文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体、风格的文章,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导语:有的抒情色彩浓烈,开始就拨动学生感情的心弦;有的回忆旧知,激起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当然激发学生兴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绝不能停滞在教学的起始阶段,要充分调动一切教学手段,用最有效的方法,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课文的内在逻辑层层深入引入“山重水复”的境地。著名教育家于漪有这样一个教学实例,她是这样教《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是一篇较为浅显的游记,但学生对内容是陌生的,不容易产生兴趣。兴趣从何来?她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如 其 ”,让学生填空。学生只填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第三个填不出。这时,她点出“如历其境”,并启发说:“今天我们请了叶圣陶先生作导游,‘如历其境’地畅游金华的两个岩洞,如何?”学生很活跃。老师运用循着“导游”足迹和请叶老作导游的趣语,为课文学习增添了不少乐趣。教师先引导领略一路风光,让学生归纳出“明艳”的特点,接着问:“沿途风光如此好,双龙洞的景色如何呢?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借此将课兴趣盎然地推入中段。在“游览”双龙洞后,于漪又问:“双龙洞如此佳妙,水壶洞又如何呢?”并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作引,“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于是,学生对水壶洞的飞瀑兴趣备增。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的学习情趣一直很活跃。
总之,为了真正发挥语文这门工具的载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当务之急,必须多措并举,加强语文课的兴趣教学,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功效,以此提升语文课教学成绩。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