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011-12-29张娜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5期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传统模式束缚下,对学生管得太紧、统得太死,在课堂教学上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众多学生听的集体同步学习的组织形式,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所得甚少,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一、由“单一性”向“多重性”转变
学生是学习认识的主体,对教师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一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不能取而代之。我在语文教学中试着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转变成“学生独立学习”“学生成对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全班集体学习”多种方式相
结合的组织形式,增加信息交流量,增加每个学生在一节课内表达的时间和机会。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每个程序时,让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设课堂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而且好动,基于这一点,我有意营造课堂情境,创设表演氛围,让孩子走上讲台,满足他们的角色幻想。
当我布置预习《黄继光》一课时,有的同学说:“黄继光真傻,拿自己性命开玩笑”。一些同学听了笑了起来,生活在这个年代的孩子也许无法体会到祖辈打江山的艰难。于是在上课时,我放了两次黄继光站起来的录像并配以激越的录音磁带,那个孩子看完后低下头,很多同学深受感动,甚至流下了眼泪,当我说:“谁到前面表演‘英雄’呢?”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地要上台,于是我叫了那个埋头的孩子。当“黄继光”在枪声、厮杀中艰难地站起来时,下面同学的眼神充满了对黄继光的爱,对敌人的仇恨,当“黄继光”第二次站起来时,教室里顿时响起掌声。这时我深深地出了一口气,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这一课是很好的爱国教育课,同学们从表演体会到了无数先烈为新中国成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从学生兴趣入手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乐趣,而不是当作负担。兴趣是行动之本,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展开思路,在愉快的氛围里丰富联想,在愉快的课堂上完成任务。
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潮来之时那种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时,反复设计了好几种方案,但觉得无法把大潮到来之时那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表现出来,这一段共四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讨论。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包括声音、动作、图像、语言或其他)把这句话完美地表现出来。经过十几分钟的讨论,同学们胸有成竹地把手举起来……同学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语言、歌曲来表达,用声音来模仿,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无穷无尽。
四、激活课前五分钟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台戏,课前五分钟便是戏的序幕,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每节课的前五分钟,由学生以座位号轮流当“小老师”,要求声音响亮,适中速度,内容最好与这节课内容有关,可以是即兴演讲,可讲故事,说谜语,可以朗读优秀作文。由于全班同学人人有机会,内容丰富多彩,可听性强,大大增强了课堂活力,当然为下面的教学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训练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要把讲台“让”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 河北省滦县樊各庄学区赤峰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