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2011-12-29吴彩霞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5期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老师们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新课程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由于知识点的增加、知识难度的变化大、学习方法不恰当等原因,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在不断下降。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呢?
  一、创造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快乐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课上的互动和课余的相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的“体态效应”研究表明:人获得信息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面部表情。在课堂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逼真的动作、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温暖的体贴的话语等,都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在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让每一个孩子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主动地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我曾经在课堂上提出“半圆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当时有个学生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我没有立即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同学们分成小组立即证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后来同学们通过自己画图、计算发现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我随即让班上的一个学生给出了她的证明,她画了一个直径为4 cm的圆,通过计算,她发现整个圆的周长是(4π) cm,而半圆的周长是(2π+4) cm。
  我告诉她,你的证明非常好,做得很棒!而对于那位立即得出结论的学生,我告诉他说,你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非常棒!我希望你继续这么做!有时候我们看一些结论,结果似乎显而易见,但是我们常常会被它的表面所欺骗,所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再做结论。这不仅不会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另外,爱是学习的动力!老师对学生适度的期望也会成为学生间接的学习动力,课余我们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做到良好的感情沟通。
  二、明确目的,集中讲解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需要强有力的自我控制。但如果持续的时间较长,容易引起疲劳。据研究,聚精会神地集中注意力,7~10岁为20分钟,10~12岁儿童平均为25分钟。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稳定。注意力越集中学习的效率越高,学生掌握的知识越牢固,因此我们要设计出合理的课堂学习活动程序。在课堂开始就明确告诉学生,这堂课上完后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分别对待。例如,在讲解圆的性质——垂径定理时,我们以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为基准。我们要求中等及偏下的学生掌握什么是圆的垂径定理?垂径定理是怎么得来的?这个定理中又有一些什么细小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垂径定理的基本应用在哪些方面。而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除了掌握垂径定理的基本应用之外,还要求他们能够十分灵活地运用这个定理解决引入其他知识点的变体应用题,比如引入直线或是函数,延伸他们的思维。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把定理的应用讲解集中在上课5分钟后的20分钟内,这段时间也是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而之后的时间,我们则可以通过出题让学生上台画图讲解解题的思路,通过数形结合或者多媒体演示等,并适时运用故事、幽默等形式,再次唤起学生强有力的注意力,让我们的教学变得趣味十足,同时也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在课后也可以留几分钟以出题形式把本堂课的知识及时巩固、掌握,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三、抓住学科特点,因势利导
  数学有以下特点:由一定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组成的体系,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准确性和逻辑性;它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从知识的应用看它具有应用科学的特点,即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内容多、观点新、要求高。基于数学的这些特点,我们非常有必要将数学知识系统化,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学生在大考复习时就不用抱着整本书却找不到复习的重点。我们知道二次函数是整个初中数学中最难的地方之一,这部分知识是中考的重难点。在学习二次函数时,我们可以做一个知识结构图,主要包括三个版块,即基本知识点(包括定义、定义的理解、表示方式等等)、性质定理及应用(基本及变体应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基本知识点我们很多时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这部分往往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出得最多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做不出来。而性质定理和应用这部分,我们是做大题的重要考查点,我们要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点就必须知道这些定理和性质是怎么得来的,最好自己单独去证明一次,这样会有深刻的印象,而且很多变体的应用就是课本上给出的基本证明和其他知识的混合和叠加。
  提高学生课堂上数学学习力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当然,要想持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我还要继续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