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学模式初探

2011-12-29蔡海先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5期

  摘 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读题,将题中的问题转化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学生理解题意就轻松了,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问题教学;读题;转化;模式
  
  初中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下简称应用题)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难就难在学生对题意不能正确理解,不能将数学问题转化成实际生活问题,因而建立不了等量关系。为了改变这种困境,我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摸索出了以学生读题为主,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将应用题转化为自己所熟知的生活“情境”的应用题课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应用题和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引导学生读题
  要理解题意学生必须先读题。老师要求学生分三步读题:一步是“初读”应用题,学生读题后对应用题中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二步是“细读”应用题,要求学生边读边理解,边在草稿本上摘录条件,目的是让学生对此题有个较清晰的轮廓;三步是“研读”应用题,要求学生准确地理解题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包括标点符号在此处的作用。学生对摘录的条件有了更为准确的理解,读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将题中的内容转化成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
  在学生熟悉题意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题中的内容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进行类比,或借助教具操作演练此题目中所叙述的内容,让学生对此事物进行理解,然后借鉴到此题上的理解就可以了。
  三、建立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题中提出的条件,学生通过对此题的理解,建立各代数式。
  四、建立方程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最难的就是不知道怎样建立等式。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等式,先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理解,从实例中找到等量关系,然后让学生先建立起文字等式,由文字等式过渡到代数等式。在建立等式之前,先让学生明白一定是不同含义的同一个量相等,绝不能是不同的量相等,此应用题就轻松解决了。
  五、作业
  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也要分层要求,不同层次的同学做不同的题。
  六、作业完成后再分组讨论
  在小组内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将自己对这个题进行操作、类比、应用的方法进行交流,从而可以达到一题多解的目的。这不仅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的学生,他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中遇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时候,就会轻松自如、迎刃而
  解了。
  此外,有些题得寻找规律写出公式,并引导学生掌握公式得来的途径。
  1.案例一(七年级教材第79页例2)
  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我当时组织学生按上述方法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此题时,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河。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则船在顺流的时候速度为(x+3)千米/时。我指着图讲解,假设一小时内水不流动,用力划船可行驶x千米,若不划船只是水流动,一小时水会把船带走3千米。当水流动时,同时船又在划动着,这时船的行驶速度为(x+3)千米/时。此时学生疑惑不解,呆呆地看着我,我无能为力了。只好带他们到河边折一纸船,进行演示,把纸船放到流水处,在无外力作用下让纸船顺着水流行走,这是水流速度。又把纸船放到河边静水处,此时纸船不动,我用外力作用在纸船上让纸船行走,这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然后又把纸船推到流水处,用外力顺水推纸船前进,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此时船在顺水中行驶是水速加船速(划速),所以船在顺行时的速度是(x+3)千米/时。相反逆行时,船在逆行的速度是(x-3)千米/时。至此,此题难点攻破。
  公式:顺行的速度=划速+水速
  逆行的速度=划速-水速
  速度(速度总量)=速度[速度甲(划速)+速度乙(水速)]
  顺行的速度×顺行的时间=逆行的速度×逆行的时间
  路程(顺行的航程)=路程(逆行的航程)
  结6f36d0351a9ab3434d2f89cf1a4921839200bd1fc9f46a92a2bfbb96b472501f束后和学生一起来回顾,我们是怎样把此题轻松解决了的呢?一句话,靠实验,把抽象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具体的实物演示来理解,这样对题的理解就轻松多了。
  案例告诉我们:今后遇到难理解的应用题,应要求学生尽量把抽象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具体的实物演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案例二(七年级教材第94页11题)
  一列火车匀速行驶,经过一条300米的隧道需要20秒的时间。隧道的顶上有一盏灯,垂直向下发光,灯光照在火车上的时间是10秒。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否求出火车的长度?若能,火车的长度是多少?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组织学生读题三遍后摘录了条件。再用一只灯管代替火车,用黑板代替隧道,进行演示。让学生明白火车头与隧道口接触时,火车过隧道就开始了,到火车尾离开隧道口时,火车过隧道才结束。让学生反复观察,火车过隧道时,火车头经过的路程是(隧道长+火车长)。设火车的长度为x米,此时火车过隧道所行驶的路程为
  (300+x)米。
  我用一只红外线玩具灯,演示灯光照在火车上的过程。灯光照在火车上的时间为10秒钟,让学生明白灯光照在火车上,这10秒的时间内,火车所行的路程为火车的长度x米。火车头刚被灯光照着火车在10秒内行驶就开始,到火车尾刚离开灯光时,火车在10秒内行驶的路程就结束。这时火车头离开灯光的距离刚好车长x米。
  知道火车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各自行驶的路程、时间,求出各自的速度。即:
  (火车通过隧道的速度), (灯光照在火车上的速度)。
  做完演示后,学生建立了两个代数式(火车在两种情况下的两个速度),老师再组织学生反复读题,寻找那些词组可帮助我们建立等式。学生通过反复读题找出“匀速行驶”而建立了等式即:=,问题得到了解决。
  速度(火车穿过隧道的速度)=速度(火车经过灯光的速度)
  案例告诉我们:再难的应用题只要把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成形象的实体运动,让学生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他们就能轻松地理解题意了,这样的应用题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四川省南部县三清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