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音乐丰满德育的翅膀

2011-12-29乔国海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5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的一大迫切的任务,与此同时,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中也出现了较多问题。这些问题通常表现为:(1)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他们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言谈举止流气、俗气、匪气。(2)生活中大肆铺张,奢侈浪费,摆阔气,求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3)不爱护公物和破坏环境,打架斗殴;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缺少是非观念,喜欢嘲讽打击好人好事,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4)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随时光顾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不尊重老师,厌学情绪严重。因此,许多教师都有一个共识:“书越来越难教,学生越来越难管”。
  剖析其中的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失误之外,学校教育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诸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育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等等都是造成德育问题的原因。
  对此,我们的音乐教育又能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给学生在音乐中实施德育教育。
  一、联系美好今天,增强学生道德意识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在希望的田野上》《青藏高原》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喜洋洋》和《步步高》表现了节日热烈紧张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让学生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我们幸福的源泉,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极大的影响。
  二、德育融入音乐,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如:《黄河大合唱》刻画出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痛诉黄河遭受的屈辱和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品性,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信念。学生在演唱时不仅要真切体会歌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从雄壮的音乐形象中感受爱国热情。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采用不同的课程类型,让德育贯穿始终
  一首歌(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挖掘其内在的教育因素,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型,把这些内涵充分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在情操上得到陶冶,道德上得到修炼,心灵上受到震撼,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1.在讲解课上,通过了解生动的音乐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高中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以鲜明的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达情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去引导学生认识这美好的世界。例如:在理解《百年沧桑》时,要把在经历百年风云之后,香港又回到了中华母亲的怀抱中这一时代背景作为理解的重点,唤起学生对爱国的渴望。
  2.在欣赏课上,通过聆听优美的乐曲来陶冶高尚情操。通过上好每一节音乐欣赏课,使学生的审美取向和道德情操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如欣赏音乐《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理解和挖掘,然后教给学生。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不断培养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3.在实践课上,通过音乐的体验来塑造健康的人格。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内课外,举办独唱、合唱、轮唱、对唱的演练,并通过讲音乐家故事,排练舞蹈,配乐诗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多侧面体验音乐,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当我们的音乐课能做好以上这些工作时,再配合其他学科德育渗透,我就有理由相信,音乐教育一定会丰满德育的翅膀。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