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2011-12-29刘彦辉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5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从这种感受性阅读出发,逐步增加理性成分。阅读已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活动的主体。
  一、更新观念,开辟自主阅读的新天地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当务之急是更新观念,打破原有的束缚,开辟自主阅读的新天地。
  1.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实施自主阅读教学,前提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强化“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潜能。阅读是读者从书面的文字符号中复制表象、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隐性的心理活动,包含着认读、初识、步入、领略、体味、收束、升华等,由言及意。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需经过学生“多读”的实践逐步形成。吕叔湘先生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师教学的终端是学生的“学”,“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阅读教学尤其如此。阅读理解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需要通过教师的“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主动提问、主动查询、主动筛选的阅读主动权,减少概念与定律,多些问题与设想,提供创造性阅读的训练机会。
  2.摆正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关系
  语文既是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又是极具人文性的学科,其学科内容呈现为一种立体的网状结构,它与社会、人生、世间万象、天文地理无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没有师生双方的配合是不行的,仅靠课内的阅读又更显不足。现在的小学生课外时间不少,教师若不加指导,则会让学生放任自流。所以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养成课外博览群书的习惯,并逐步形成“读、思、感、悟”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喜爱阅读
  所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
  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当然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很多,如与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或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读书,也可以发挥故事的魅力让通过学生的好奇心来主动进行阅读等等。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在传授了方法后一定要指导其课外阅读来巩固所学到的阅读技巧。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上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