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金钥匙
2011-12-29杨鸿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5期
近年来,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教育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多来,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飞跃性发展,教育则成了少数发展缓慢的领域。
就基础教育而言,总是摆脱不了应试的怪圈,各种改革很难见成效。中小学校中,名校越来越有名,薄弱学校越来越薄弱,区域之间不均衡,区域之内也不均衡,可谓泾渭分明,几十年难变。
面对基础教育的种种问题,广大人民群众颇有微词,众多仁人志士更是大声疾呼。2009年9月,温总理到北京35中听课,在与北京部分教师座谈时,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大胆改革。
本人从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视角,认为基础教育的诸多问题主要源于学校和教师对孩子成长的过分干预,这些问题可以在改
革创新中得到解决。所以,改革创新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金钥匙。下面,我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依靠学校办好基础教育
毋庸置疑,学校才是办学最活跃的因素。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职能是对人、财、物作合理布局调整,对办学不能管得太多,统得过死。
在中国,有应试选拔人才的传统,加之教育行政管理越位,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学质量当作硬指标,大家就都奔着这个目标,学校为了迎合,重点抓分数、抓升学;教师为了应付考核,将复杂的教育工作简单化。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单一 ——教知识、要分数;教育内容浅薄——考什么教什么;教育形式单调——师传生受;教育方法简单——灌输与压制。这样就导致了违背教育规律的系统性错误,这里面有教育“管理污染”的结果,源于过度管理。所以,今后教育管理要在放开搞活方面下工夫,释放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教育潜能。还应丰富办学形式,吸纳各方力量,推动办学多元化。
现在的主流观念是坚决反对教育市场化,主张拉郎配,靠划片管制来解决教育问题,这样的做法我认为不妥。原因之一,开放的系统才有可能发展,在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任何行业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从市场中剥离出来。原因之二,教育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姑且不说学生背后有多少家长,就算随便找一个家长,只认真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就得解决大半年,还不一定有成效。这不怪中国的家长刁钻,有些问题的确存在,而且问题还不小。关键是该由谁来解决这些问题,我看,除了普通教育工作者,至少还要包括广大民众,教育管理者和更大的管理者则比较关键;还有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管制是无能和无奈的表现。
对办学多元化,我提三点建议:
1.吸纳多种力量办学
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限制其他办学力量发展,让政府垄断基础教育的策略,虽然能让老百姓享受到福利性质的教育,但同时也剥夺了老百姓选择教育的权利,不能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公办、民办或其他形式办学公平竞争,各展风采未尝不可。
2.促进特色学校的创建
要尊重成才规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所以,在办合格学校的基础上,应大力创办特色学校,提倡百花齐放。而督导评估就是要展现花的多样红。
3.允许有特殊需求的民众择校,享受个性化的教育,自愿花钱选读贵族学校也未尝不可
当然,前提是公办学校不能乱收费,还是享受义务教育,只是将生均经费拨给接收学校而已。目的是在满足民众不同教育需求的同时,促进办学竞争,促进生源差的薄弱学校改革创新。
二、依靠学生办好学校
办学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依靠谁办学的问题。我认为,依靠学生办学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应当认识到,薄弱学校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成长潜能受到压制,只要把这股被压制的力量释放出来,薄弱学校就能恢复活力,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动态的均衡发展。
1.学生是学校最活跃的因素
在任何学校,最需要发展、最有发展潜力的是学生,所以,必须解开当今教育对学生的束缚,释放学生的成长积极性,依靠学生办好学校。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引用,而且引起了广泛争论。因此,我们应该先弄清“教”的原意和作用。
(1)应弄清“教”的原意。“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个象形文字,像手有所执持之形。教之原义就是让人们学习如何力行孝道,有长辈对晚辈指导督责之意。在中国古代,“教”更多的是教化。即:“教”学生明白世事道理,“化”其愚昧痴顽,并非很多人理解的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要正确认识“教”的作用。毋庸置疑,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如果某个学生真的没有学习能力,任何教育对他都是和对牛弹琴,跟公鸡下蛋一样不可思议。所以认为只有教才能赋予学生知识和能力并不是事实。而且,事实上从来没有进过学校、拜过老师的人,一样可以在社会上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中不乏知识渊博,能力强,各种表现都很出色的人。所以,我认为,不要夸大教对学的作用,认为只有教师、教学生才能有所得是错
误的。
陈鹤琴老先生所说的“教”如果理解为引导,让教师把学生引导到适合学生、有利社会之成长方向,就是合理的。也就是,“没有不能接受引导的学生,只有不会引导的老师”。事实上,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的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并不是依靠硬件、教师和生源得名,而是因为敢于让老师少讲、不讲,敢于放弃“教知识”,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才取得了教学改革的成功。
教育的对象是人,也正是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强,有变化、会成长,所以才更需要教育、需要引导。我们可以提“学习改变命运”,因为命运就握在学生自己手上,学生会学、肯学就会生活得更好。但标榜“教育改变命运”却有失偏颇。别小看“教育改变命运”的看法,普通教师是很认真的,为了早出人才,为了“拯救”孩子,在舆论的支持下,老师才敢于违背教育规律,执意跟孩子纠缠,过度干预学生的成长,不惜加班加点,软硬兼施,甚至动手动脚,不达目的不罢休。
其实,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引导人的发展,方法得当就能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简单地说,教育就是尽可能使学生原本具备的成才因素得以张扬,使不利于成才的因素得以纠正。
所谓原本具备的成才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出生时就具备的一些素质,诸如好奇与兴趣、探究与体验、观察与模仿、展示与表达、自主与合作、尊重与相处、质疑与创新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机会、给予关爱,使孩子们的一切成才因素得以保护和张扬,使所有不利因素得以纠正和转变,从而使其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顺利学习知识,陶冶情操,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把握人生,成为适合社会的有用地人才。
2.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高于一切
儿童时代,是人一生中天真可爱、最具童趣的时期。少年儿童是懵懂的,求知对他们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莫过于保障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有一种技巧可以催红青苹果,但得到的却不是真正的甘甜。
(1)急功近利要不得。现在有很多人,急功近利,为了早出人才,占有先机,应试提前到了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学生无忧无虑的少年儿童时代被无情地挤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代的生活经验决定着人一生的性格和幸福。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由于过分偏重应试,教师滥用职权,学校越权管理,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很多。学生缺乏实践,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创新精神没得到应有的呵护和发展,这对大多数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十分不利。
(2)自以为是不可取。当人类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时,上帝可能在发笑。学生是人,如果我们让学生变成了工业的加工对象,那就太悲哀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而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就应该多样化,千篇一律的教育难以造就个性化的学生。
学生是有知(知识)、有智(智慧)、有情(情绪)、有意(意志)、有信(信念)、有行(行为)的独立的个体。要使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而不能在精神上依附于权威。
总之,认真反省现在的基础教育,不能只谈有多少功,也应分析有几多过。
3.关于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目前,教越位而学缺位、教主动而学被动是学校教育的顽疾。一位先哲说:最好的教是不教,最好的学是自学。
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学生是变化之内因,其他一切是变化之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依据学生的需要和优势制订个性化的助学方案,助其成长和发展,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探究,参与合作和交流。学习是学生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咨询和服务是教师的职责。
三、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几点建议
1.不要只围绕应试和上级检查评估来制订教育计划
知识和能力是学生需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需要。不能用关注几个要素来代替对一个完整生命的关注。
学校应当从学生的成长和需要的实际出发,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现阶段发展和将来持续发展的问题,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2.教育计划应公之于众
每个教师的教育计划应认真拟定,既针对本班实际,又体现教师特色,最重要的是征求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并提交学校审查通过后实施。这一步在开学前认真做一周,家长和学生都要参与,教研组要提建议,学校要精心指导,内容、形式和时间都要落实,这是学校管理的关键,也是未来评估的依据。这一步一定要务实,把教育计划做成真正的助学方案。
3.把教育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校要加强过程控制,首先,要限制教师教,把时间腾出来给学生自学;其次,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把教师的权力让些出来给学生自己把握;再次,要看学生是否高效学习、快乐学习。
4.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提供更多的选择性
课前或活动前,教师应设计至少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事先让学生知道;教学或活动时,应依据学生意愿至少分成两个以上的组,组内应提供多个可选择的角色,并且尽量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扮演每个角色,只有先演后演的区别,暂时落后的学生可以模仿表演,教师则应关注和激励那些模仿者,让他们获得以后领头的机会。
5.教育评价应多元化
首先,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要引进学生、家长或其他教育观察者的评价;其次,每个目标不能只评价一次,要允许学生多次努力达到,时间也不能卡得太紧,让后进生通过努力赶上来也未尝不可;再次,评价不一定要有很大的区分度,但不能无效,应按评价结果决定升留级。
(作者单位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