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2011-12-29朱根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1年7期
教育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力量,在长期的发展中,也承担了文化传播的使命,特别是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播中更是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语文成了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的文化教育更是关键内容。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极为重视文化因子的吸收,在文章的收录上,采用了大量关于文化的文章,使得语文教材充满文化的味道。而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就必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化部分的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文化的力量。
以教材为主,挖掘文化因子
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学生认识语文、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的编订,有着严格的要求,是经过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讨的结果,经过了广大教师的实践运用,应该说是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立足课文,把课文中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品质和思想挖掘出来。在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更是要充分的利用教材资料,将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因子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从中鉴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
为此,深厚的文化素养自然成为语文教师素质的必备要素,其中审美能力的提高正是文化教学的前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文化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呈现,是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一堂美的语文课是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的外化,是文化魅力的散发,其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
如在《我的思念是圆的》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以“思念”为教学核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作者的“思念”,并在其中形成移情作用,让学生深入文本语境的同时,还应该针对其中的“思乡情结”这一传统文化进行探讨。中国文化中,“游子思乡”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无论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乡土情结”的外化表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视野来观照,引导学生对“思念是圆的”这个含有文化因子的短语进行分析。“为什么说思念是圆的?”“圆的有何象征意义?其原型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文化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在这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充分探索,树立文化意识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都比较快,在这一时段所接受的知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的探索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文化观。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握诗词的内涵,还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如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月亮在中国古代,有几种说法?”,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首先对“月”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明白月在古时候有很多美称,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在学生了解此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以“中国古代诗歌中,关于月亮的诗词有哪些?”让学生在思索中知道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李白。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何意蕴?”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以月待思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学生的文化基础添加更多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提